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行山东麓断层独特的水文地质构造,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出露提供了基础条件,使娘子关地区形成了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岩溶泉泉群,并进而诱发了历史上围绕泉水产生的乡村型人类聚落空间的集中出现。其中,地处镇域东端的娘子关村因村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渠暗沟交织成网的泉水水系、因水就势的村落空间形态以及丰富多样的泉水利用方式而成为我国北方泉水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然而,自近现代以来发生的触及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结构、生活生产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使娘子关村村落空间环境面临着遭受损毁的威胁以及如何维系与发展的现实困境。本研究由村落泉水空间环境的构成入手,在对村落泉水水系的空间分布、脉系走向、与周边水体间的关联等基本形态要素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村落泉水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解析。在空间尺度上,不同尺度的泉水空间分别与不同层次的村落空间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村落整体的空间环境。在对村落空间环境微气候的调节作用方面,不同类型的泉水空间由于其亲水程度、泉水资源参与空间构成的权重以及空间的开敞度的不同,其局部空间环境的舒适度也呈现出明显差异。针对村落泉水利用方式多样的突出特点,研究对泉水资源的生活、生产、防灾、景观等功能进行分类解析,并对相应的泉水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在对村落泉水空间形态及类型特征进行系统解析的基础上,研究对泉水水系与村落空间生长不同层面的主导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在村落空间整体形态层面上,在聚落形成发展和泉水利用的历史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独特择居观念对村落整体空间形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作用。在空间的结构秩序层面上,泉水水系通过对村落经济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产生的影响,对村落空间的结构核心、骨架体系的生成以及填植体系的尺度规模产生了诱导和制约作用。在村落局部空间的层面上,泉水水系基于其自身的资源属性以及村落住民对于其功能价值的共享诉求,对人的空间行为产生影响,进而直接作用于村落局部空间的形态生成过程。研究通过对村落空间骨架体系中由街巷空间系统到公共空间节点以及填植体系中由街坊到建筑单元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空间构成元素的拆解和分析,对村落空间的自组织过程进行反向推演。分析结果体现出由宏观层次的村落整体空间到微观层次的空间基本构成单元,泉水水系对空间形态构成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而人为改造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的过程特征,并提示出泉水生态与人为改造的交互作用是村落空间历史生长的内在动力,以及二者作为资源主导与主观修正的客观属性特征及其交互作用的规律。研究还从对泉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及作为娘子关历史文化名镇区域重要构成部分的保护与更新两个方面对村落空间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村落发展演进面临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宏观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住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等方面的宏观层面的挑战以及保护与更新工作中存在的片面保护与永续利用、局部更新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住民的自主开发行为与整体规划等主要的矛盾问题。最后,针对娘子关村泉水村落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研究提出了基于对村落空间环境典型价值特色的系统认识与积极保护的村落空间的功能更新这一根本策略。在宏观层面对村落价值保护与功能更新的思考中,研究从对村落泉水生态及其价值拓展的系统性再认识入手,对村落空间环境在“泉”、“关”、“商”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价值特色以及村落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三大价值主体间形成的以“泉”、“关”带动贸易活动的兴盛,再以商业的发展推动村落空间整体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行深入发掘,并结合娘子关村空间环境实例,对典型北方泉水村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体系建构进行了初步讨论。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对村落空间历史生长动力进行批判性继承的总体更新思路。即“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村落传统空间的形态特征及其所承载的泉水文化、关防文化等历史价值的积极保护,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借而推动村落整体空间环境的持续发展与整体优化”,并对其中应当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宏观对策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在微观层面的保护与更新适宜策略的方面,研究提出了基于对泉水资源永续利用的产业结构调整、基于地区产业链建构的整体性动态保护规划等基本保护策略。在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方法上,研究基于广义类型学理论提出了对村落空间原型,特别是其形式表象背后深层的“元”结构进行保护与更新的基本策略,并对保护区域的划定、保护对象的分类、建筑及村落空间环境风貌的协调、特定泉水规模下的建筑及村落空间尺度控制等分类与分层保护策略进行了具体探讨。在村落人文环境的传承与更新策略方面,研究对村落的居民构成、社会结构、与泉水关联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传统泉水文化形态等典型人文传统的分类及具体活化保护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基于现象学理论提出立足于当代生活,以“意境流”系统的建构为基本方法,重塑聚落场所精神的村落人文环境传承与更新的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