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溶出型抗菌剂处理织物的加工工艺开始研究,在安全、健康、低敏的要求下利用上浆和浸渍的工艺将抗菌剂附着在纯棉针织面料上,抗菌剂选用溶出型抗菌剂DP-300,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测试对象,测试整理之后的纯棉针织面料的抗菌效果,用晕圈法进行判断。经过比较研究,上浆法中,利用藕粉作为附着剂可以有效的将抗菌剂附着在织物上,并且在DP-300浓度为5%o.w.f的情况下抑菌圈≥20mm。在浸渍法中,利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溶解DP-300,在其浓度为5%o.w.f的情况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10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15mm,满足实验要求,且浸渍法加工工艺较上浆法工艺更为简单,添加剂少,织物手感柔软,致敏性低,通过对抗菌处理后织物透气性能和厚度的测试,选择浸渍法加工工艺对纯棉针织面料进行加工生产抗菌纯棉针织内裤。
针对健康体检人员皮肤表面微生物进行随机采样,男女比例为1∶1。将采集的结果进行分类培养,接种在EMB平皿、血平皿、厌氧琼脂平皿和Baird-Parker琼脂平皿上。对培养的菌落进行染色分析,并对厌氧菌进行VITEK检测。结果表明,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主要有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疱疮丙酸杆菌厌氧球菌和厌氧杆菌。为之后微生态影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将抗菌剂对微生态影响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空白期、抗菌期和恢复期。在这三个阶段内志愿者按照要求穿着空白纯棉针织内裤和经过抗菌处理的抗菌纯棉针织内裤,并对其皮肤表面微生物进行采样。分类培养,并进行分析和讨论。证明在人体皮肤表面正常菌群有相似的生长周期,溶出型抗菌剂对正常菌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是当没有抗菌剂作用时,菌落可以恢复生长,只是速度有所差别。
在对溶出型抗菌剂研究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牛仔服装加工后整理过程中。选用溶出型抗菌剂纳米银为代表,与DP-300进行比较研究。分别对纯棉牛仔布进行加工后测试牛仔布的透气性和厚度,结果表明经过处理后的纯棉牛仔布相较于原布,透气性均无较大变化,DP-300处理后的牛仔布厚度增加较大。对抗菌处理后的牛仔布进行耐洗性能的研究,讨论其20次,50次洗涤后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实验结果表明,DP-300较纳米银抗菌剂有更为稳定的耐水洗性能,在多次洗涤后仍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分析得出DP-300抗菌剂能够均匀的覆盖于织物中的纱线表面,呈现膜状,而纳米银抗菌剂呈现颗粒状附着于纤维表面,DP-300具有更好的加工性能。
针对健康体检人员皮肤表面微生物进行随机采样,男女比例为1∶1。将采集的结果进行分类培养,接种在EMB平皿、血平皿、厌氧琼脂平皿和Baird-Parker琼脂平皿上。对培养的菌落进行染色分析,并对厌氧菌进行VITEK检测。结果表明,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主要有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疱疮丙酸杆菌厌氧球菌和厌氧杆菌。为之后微生态影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将抗菌剂对微生态影响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空白期、抗菌期和恢复期。在这三个阶段内志愿者按照要求穿着空白纯棉针织内裤和经过抗菌处理的抗菌纯棉针织内裤,并对其皮肤表面微生物进行采样。分类培养,并进行分析和讨论。证明在人体皮肤表面正常菌群有相似的生长周期,溶出型抗菌剂对正常菌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是当没有抗菌剂作用时,菌落可以恢复生长,只是速度有所差别。
在对溶出型抗菌剂研究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牛仔服装加工后整理过程中。选用溶出型抗菌剂纳米银为代表,与DP-300进行比较研究。分别对纯棉牛仔布进行加工后测试牛仔布的透气性和厚度,结果表明经过处理后的纯棉牛仔布相较于原布,透气性均无较大变化,DP-300处理后的牛仔布厚度增加较大。对抗菌处理后的牛仔布进行耐洗性能的研究,讨论其20次,50次洗涤后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实验结果表明,DP-300较纳米银抗菌剂有更为稳定的耐水洗性能,在多次洗涤后仍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分析得出DP-300抗菌剂能够均匀的覆盖于织物中的纱线表面,呈现膜状,而纳米银抗菌剂呈现颗粒状附着于纤维表面,DP-300具有更好的加工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