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健康中国”背景下,药食两用物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安全性问题值得关注。本研究通过梳理药食两用物质的特性,以参苓白术散改良方为例,总结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安全性现状,并通过原始研究探索脾气虚证及普通人群食用参苓白术散改良方的安全性评价,为参苓白术散改良方的不适宜人群及安全服用时间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药食两用物质的安全性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包括文献研究和原始研究两个部分。在文献研究部分,通过系统梳理中医古籍,探索药食两用物质的历史源流及性味归经,为原始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安全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独立文献筛选、信息提取,并对参苓白术散的疾病分类、不良事件情况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后面原始研究的结局指标提供参考依据;在原始研究中,对前期参苓白术散改良方干预异病同证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参苓白术散改良方干预脾气虚患者的安全性概况;其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纳入171例受试者,接受为期一年的参苓白术散改良方的干预,在基线、1、3、6、9及12月进行随访,并收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不适症状、实验室指标、中医四诊及症状积分信息;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处理、分析及比较,评估参苓白术散改良方的安全应用范围及安全服用时间,为精准健康维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通过对药食两用物质、参苓白术散改良方的安全性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1.本研究通过梳理中医古籍及102种药食两用物质,发现药性平的物质共32种(31.37%),药性温的物质共29种(28.43%);药味甘的物质共59种(39.33%),药味辛的物质共33种(22%);归脾经共49种(20.2%),归肺经共45种(18.6%),归胃经共45种(18.6%);即药食两用物质以温平为主,药味多甘辛,以归脾肺胃经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偏性,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2.在前期古籍研究的基础上,7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9867篇文献,查重后获得3747篇,最终纳入155篇,其中145篇随机对照试验,8篇非随机试验,2篇个案报道:1参苓白术散的适应症中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62.58%),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21%;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12.26%),不适症状发生率为0.24%;2155篇文献种试验组共7159例中出现101例不适症状,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41%;3不适症状的疾病分布中,消化系统不适占比最重(68%),实验室指标异常发生率最高(7.09%),其次是未详细说明(6.09%)及消化系统不适(5.96%);4不同疗程的不适症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5,P=0.009<0.05),以15-28天疗程的不适症状发生率最高,7-14天则最低。3.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2016年起开展的参苓白术散改良方干预胃肠疾病、胃溃疡及胃癌术后脾气虚证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安全性评价:1三个异病同证脾气虚证的RCT共报道17例不适症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适症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胃癌术后患者的不适症状发生率较高;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在正常值内波动,未出现明显的异常。4.本研究开展了普通人群食用参苓白术散改良方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纳入173例,共脱落21例,脱组率为12.14%,最终152例完成一年随访研究:1基线情况:受试者的平均年龄在30.98±9.44岁,男女比为46/127,BMI指数在21.67±3.50,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教育程度以本硕及以上为主,不吸烟、不喝酒占多数;2不适症状结果:干预期间共收集24例服后症状,12例受试者出现不适症状,总不适症状发生率为6.94%,虽然体质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62>0.05),但阳虚(27.27%)、湿热(14.29%)、痰湿(10.0%)体质的不适症状发生率较高,且不适症状多出现在3个月内;3安全性指标结果:干预期间大便隐血及尿隐血存在阳性波动(P<0.05),其余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四项及心电图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P<0.05),未出现明显的异常;4中医四诊的安全性评价:干预后受试者的面色及舌色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明显异常及症状加重的现象;5脾气虚症状的安全性评价:受试者的脾虚总积分及各症状积分在干预后呈下降趋势(P<0.05),总有效率呈上升趋势(P<0.05),未出现明显症状异常。结论:药食两用物质存在一定的偏性,对于参苓白术散改良方来说,脾气虚证人群安全性高;而对于其他体质,尤其阳虚、痰湿、湿热体质人群整体风险相比其他人群高,且不适症状出现在3个月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