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平肝运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小儿厌食症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为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思路,从而更好的治疗小儿厌食症。方法:本课题将符合中医肝旺脾虚证诊断标准的厌食患病儿童90例,通过比较治疗前后自身症状积分变化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予中药自拟方口服,以2周为1疗程(14天),共4周2疗程(28天),记录纳入试验的患病儿童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体重指标,通过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及体重变化情况以评价其有效性。结果:1.本课题总病例纳入数共计为90例,纳入病例无剔除,病例脱落数共计为10例,病例实际完成数共计为80例。2.在治疗前以中度病例所占比例最多,共51例(64%),轻度病例共27例(34%),重度病例共2例(2%)。治疗2周后,无症状为0例(0%);病情轻度为35例(44%);病情中度为44(55%);病情重度为1(1%)。治疗4周后,无症状为44例(55%);轻度为33例(41%);中度为3例(4%);重度为0例(0%)。说明经过治疗后,病情分度明显降低。3.疾病疗效评价方面:本次试验收集的80例患儿,治疗4周后临床控制2例(2.5%);显效30例(37.5%);有效42例(52.5%);无效6例(7.5%);总有效74例,总有效率达92.5%。4.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P=0.000<0.01,可认为前后差异较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中医证候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变化。5.治疗前后主症总积分比较P=0.000<0.01,可认为前后差异较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中医主症积分的比较,中医主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变化。6.治疗前后次症总积分比较P=0.000<0.01,可认为前后差异较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中医次症积分的比较,中医次症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7.本研究共收集病例90例,其中脱落病例共计10例,在脱落病例中病情轻度为8例(80%);病情中度为2例(20%);病情重度为0例(0%)。脱落病例中有3例因患儿试验过程受凉感冒,有7例因治疗过程中服用其他与治疗本病相关的药物而影响了疗效评价。8.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受试患儿未出现恶心呕吐、器官脏腑功能受损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平肝运脾法对肝旺脾虚证小儿厌食症患儿各项主证、次证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平肝运脾法在治疗该病时安全有效,治疗期间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