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是清末动荡的社会变革背景下,伴随着近代学制的变迁,历经了从1902年以后的初创期、制度化发展期,到1922年以后的新探索时期的曲折发展的道路。在新的时代,回顾百年来学制背景下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拓展教育史以及师范教育史研究领域,为高等师范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更有助于我们反思未来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高等师范教育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冲突和回应始终伴随着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教育开启了艰难的教育近代化进程。随着近代学制的颁布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创办,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们终究在植入西方教育的实践中,开始了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尝试。清末民初,“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相继颁布,独立师范教育体制形成和巩固,人才培养开始了制度化的发展,高等师范教育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日益完备的师范教育制度,蓬勃兴起的优级师范学堂和高等师范学校,使得人才培养实践更加具体,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课程、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以及人才培养实施、评价等五个方面得到相应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影响深远,为后来的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夯实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壬戌学制”的颁布,中国教育开始了由“日本式教育”向“美国式教育”的转变,高等师范教育体制发生巨大变革。在极端困难的境遇下,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内容的实施、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也有着不小的更新和突破,高等师范教育进行了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新探索,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与此同时,受近代学制改革的影响,人才培养实践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高等师范教育的现代化之路呈现坎坷和曲折。总之,早期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迅速发展,近代学制的颁布实施功不可没,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流。反思当今高等师范人才培养,要将新时期的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新审视制度保障的完善,突出师范教育特色,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托起中国的明天。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建构、创新,仍需不断求索。未来的教师教育发展,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