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1肾上腺素受体Ser49Gly基因多态性和Arg389Gly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脏科住院的260例慢性心力衰竭(EFt<40%)患者的静脉血。采用标准试剂盒法提取DNA,根据Taqman探针法结果将Ser49Gly基因多态性分为/AA(Ser49Ser)、AG/GG(Ser49G1y/G1y49G1y)两组,将Arg389Gly基因多态性分为CC (Arg389Arg)、 CG (Arg389Gly)、GG (Gly389Gly)三组。患者出院后在心脏科门诊继续抗心衰药物治疗,随访1年。观察心衰药物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脏移植、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再入院)的组间差异。结果:本研究心衰患者的Ser49Gly基因多态性,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8.5%、19.0%、2.5%,符合Hardy Weinberg定律(x 2=1.537,P=0.215)。AA基因型与AG/GG基因型之间基线临床特征相似(P>0.05)。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左室舒张末直径(LV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一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AA组与AG/GG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心衰患者的Arg389Gly基因多态性,CC、C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5%、42.3%、9.2%,符合Hardy Weinberg定律(x2=0.14,P=0.708)。三种基因型之间基线临床特征、左室大小和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各组药物(美托洛尔、ACEI/ARB及螺内酯)使用比例及剂量相似,但GG组LVEF升高幅度明显高于CC组(11.7%vs 1.3%,P<0.05),LVDd的减少程度也明显大于CC组(7.1mmvs 0.6mm,P<0.05)。CG组LVEF及LVDd的改善程度介于二者之间。CC、CG、GG三组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2%、10.0%、8.3%(P=0.021)。携带G等位基因者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CC型纯合子(9.7% vs 22.2%,P=0.006)。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抗心衰药物剂量相同情况下,p1肾上腺素受体Ser49Gly基因多态性与抗心衰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无关;但携带Gly389等位基因的患者药物治疗后心功能改善和预后明显好于Arg389Arg纯合子。提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要根据基因多态性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