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采用后正中切口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39例采用后正中切口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内固定系统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及疗效分析,其中男22例,女17例,单间隙31例,双间隙8例,年龄27-65岁,平均45岁。采用该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L3-42例,L4-512例,L5-S15例,L3-4并L4-54例,L4-5并L5-S13例);治疗腰椎管狭窄10例(L4-5椎管狭窄7例,L5-S1椎管狭窄2例,L4-5并L5-S1椎管狭窄1例);腰椎滑脱(Ⅰ度)3例:(L4-5退行性滑脱2例,L5-S1退行性滑脱1例)。手术均采用后正中切口经Wiltse入路行开窗减压或椎板部分切除减压,减压后置入Dynesys内固定系统。所有病例均通过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满分1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对术前术后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测量椎间角度,计算椎间角度位移(ROM),并采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Grading Scale)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并记录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所得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9.1个月(6-19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前VAS疼痛评分6.87±1.28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2.16±1.28分,术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2.28±1.17分;术前ODI评分53.85%±10.29%,术后6个月随访时12.74%±3.16%,末次随访时ODI评分为13.48%±3.17%,两者术后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在中立位、前屈位及后伸位,手术节段及相临节段的椎间角度在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节段的术前ROM平均为8.22°±1.20°,术后6个月随访时为5.23°±1.98°,末次随访时平均为5.23°±1.06°,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上位节段的术前ROM平均为5.41°±1.8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为5.54°±2.02°,末次随访时的ROM平均为5.78°±2.12°,手术下位节段术前ROM平均为6.42°±2.03°,术后6个月随访时为6.46°±2.18°,末次随访时的ROM平均为6.65°±2.36°,手术邻近节段的术前与术后ROM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疗效指标(VAS改善率、ODI改善率)分别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节段ROM变化、相邻节段ROM变化分别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疗效指标与以上影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Dynesys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获得与传统脊柱融合术相似的临床效果。除此之外,它不但可以保持腰椎被固定节段的稳定性,还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部分活动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且对邻近节段不产生显著影响,避免了脊柱融合术术后所引起的部分并发症,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经Wiltse间隙置入Dynesys内固定系统,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顽固性腰痛少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