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舆论是一种与人类历史相伴的客观存在。本文将谣谚、舆论作为研究对象,讨论的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社会谣谚的舆论特征。从历史纵向传承的角度考察谣谚形式舆论的溯源、流变、生成、消弭。追根溯源,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脉动、心理构成有其延续性,研究古代社会舆论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舆论的动向,因此,这种探索是有学术价值的。本文试图通过五章三十二小节的架构分析具有社会性的谣谚所反映出来的舆论特征。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试图从文献综述中提取出可供本文参考的理论基础,并对目前国内学者的谣谚、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以舆论学理论为基础,界定了中国古代社会舆论、谣谚的概念,明确了谣谚的研究意义,并对中国古代社会舆论进行了语源学探索,试图阐释谣谚与舆论的关系,明确划分何种谣谚可以归类为舆论,对具有舆论性质的谣谚进行限定。本章的论述为为后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第三章,从社会心理学切入,立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下,探讨谣谚舆论所体现出的心理特征,舆论主体和舆论对象的心理状态影响着舆论信息的认知和理解,二者在舆论活动过程中的倾向性正是源于心理因素的主导,本章对这种心理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认为普通百姓基于“盲从心理”、“怂动心理”、“参与心理”的共同作用而积极投身到舆论浪潮中。第四章,关于舆论功能特征的探讨,社会谣谚对道德的规范、对社会的控制、对意见的整合、对个体的评价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舆论风貌,汉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强烈的道德意识促使人们重孝梯,重然诺,形成了高度统一、高度一律的舆论环境。这种环境下,对社会群众的自身行为有较严苛的限制,舆论主体的语言、行为时常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对古代社会中舆论的传播状况、舆论社会影响做了分析,古代社会制度基于“家——国”的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重私轻公的社会倾向,使谣谚舆论表现出过于关注个体而轻视公共利益的特征,社会群体对待舆论权威是盲目的崇敬畏惧,社会个体的意见表达呈现出萎靡、消沉的状态,与此同时,舆论表达渠道的不畅通,更加缩减了群众表达的能力与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