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资本市场也得到了腾飞,创业板市场自2009年开始设立以来,从初始上市的28家企业发展到2017年10月的690家企业,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的20%,成为主板市场的有力补充,相对于主板市场,创业板有着门槛相对较为低、风险偏大、而监管却严格的特点,是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器,是成长型企业的小摇篮,这个股票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有效补充,也给那些追求创新成长的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希望。但是越来越频繁爆出的财务造假、欺诈上市、内幕交易等问题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但严重误导了投资者的分析与决策,而且给参与其中的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更破坏了市场的良好秩序与法制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从银广夏、蓝田股份到绿大地,主板市场财务丑闻不断,从万福生科到金亚科技,备受关注还在成长中的创业板市场也未能幸免。本文从创业板上市公司金亚科技入手,作为在2009年即登陆创业板市场的“元老”公司,作为创业板广电类的第一股,是如何从明星走到要财务造假的境地,通过对案例的梳理与描述,回顾其财务造假的始末,并试图研究其财务造假的几种手段,同时对造假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在找出公司内部管理缺陷的同时,对外部中介缺失问题进行探讨,除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以外,还就监管失当进行分析,探讨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该如何完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中介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作用、监管者该如何完善体制机制、怎样加大惩处力度,并试图根据案例公司的特点,针对其造假的手段与动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建议,以更好地促进给资本市场的机制完善与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真实案例与理论探讨相互结合进行探讨与分析,从简要回顾创业板上市公司金亚科技财务造假的过程,再通过相关的理论对金亚科技财务造假的动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其造假手段,得出有关有关财务造假方面的启示,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本文通过财务舞弊三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分析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案例的动因,以舞弊三角理论为重点分析金亚科技财务造假的压力要素、造假机会及借口,揭示其财务造假的手段,进而分析其深层次原因,进而得出基本结论,包括财务造假的动机与公司内部管理的不足与外部监督的缺位,探究创业板上市公司该如何完善财务管理,中介机构该如何加强监督,监管者该如何加大惩处力度并完善政策,从而得出本案例的基本结论,查找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治理建议,给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探索一点借鉴意义。本文仅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时间跨度短且大部分企业信息来自于公开媒体,缺乏该公司内部第一手全面资料,公信力有待加强且不具备泛化能力,由此形成的结论与启示,具有局限性。希望随着创业板市场的飞跃发展与快速推行之时,在出现更多未知问题之前,能够为类似出现的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