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愈渐成为功能与发展机会集聚的综合体。外来人口的迁入和城市自身更新换代的需要使优化城市空间配置成为政府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必要选择,而以改造城市危旧住房为主的棚户区改造,一方面可以使棚户区的“原住民”尽快摆脱的简陋、拥挤、危险的住房坏境,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接纳新居民新企业的进入,这使得棚户区改造成为政府优化城市空间配置、改善城市体验的“重中之重”。2009年至2015年,国家连续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法规,为棚户区改造创造了极好的政策环境。
然而在旧有的政府理念下,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囿于扮演全能角色、行政角色和管理过程中的一元角色,常以政府万能的观念,局限于一元主体的思路,运用行政手段处理涉及多元主体、多种诉求、利益纠合的“棚改”问题,在多方角力的场域中,“独行”的政府必然会在实际推进“棚改”的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审批效率低,二是利益协调难,三是专业人员紧缺。棚户区改造拥有良好的政策愿景,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甚至伴随发生了一些极端的政民冲突事件,让“棚改”陷入到更加困难的境地,这迫切需要政府寻找一种新的理念,重塑自身角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治理社会。区别于原来“一元”、政府独大、强调强大行政力的政府“管控”逻辑,“治理”理念更多地强调多元共治、协商对话和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的推广与应用,为“棚改”中政府角色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棚改”的困难状态带来了转机。
近几年,在治理理念的指导下,成都市的棚户区改造收效甚佳且颇具代表意义。本研究即以探索我国棚户区改造的政府角色困局为始,以成都市棚户区改造的成功经验为例,以治理理论和政府角色理论为依据,探索在走向治理社会的背景下,破解棚户区改造困局的政府角色定位,在现实意义上切实推进棚户区改造的顺利进行,在方法意义上建构一套“棚改”的政府角色模式,在理论意义上提供一种政府治理行为的微观视角和描述,力图为中国走向治理社会提供经验支持。
本文的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不足与创新。
第二部分梳理治理理论和政府角色理论作为论文理论依据,对理论进行评述,总结理论规律和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分析我国棚户区改造的概况,首先从我国棚户区改造的相关定义入手,界定棚户区的范围,解释棚户区改造的含义。其次阐释我国棚户区改造的现状。
第四部分分析我国棚户区改造中的政府角色和造成的问题,即全能角色导致的审批效率低问题、行政角色导致的利益协调难问题和一元角色导致的专业人员紧缺问题。
第五部分分析在治理理念下,成都棚户区改造的概况和成效,首先从成都市棚户区改造的概况入手,分析成都市棚户区改造的背景和现状,其次再从居民层面、城市功能层面和经济层面分析成都“棚改”经验的成效。
第六部分分析成都经验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通过成都市武侯区的案例、成都市金牛区曹家巷的案例、成都市龙泉驿区 062 安置小区的案例,分析和阐释政府向服务者、协调者、合作者转变的角色定位和破解棚户区改造难题的具体行为。
第七部分提出关于政府角色重塑的启示和建议,首先对成都经验的推广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阐释其中还需要改善的问题,最后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得出政府角色重塑的启示和具体建议。
第八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然而在旧有的政府理念下,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囿于扮演全能角色、行政角色和管理过程中的一元角色,常以政府万能的观念,局限于一元主体的思路,运用行政手段处理涉及多元主体、多种诉求、利益纠合的“棚改”问题,在多方角力的场域中,“独行”的政府必然会在实际推进“棚改”的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审批效率低,二是利益协调难,三是专业人员紧缺。棚户区改造拥有良好的政策愿景,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甚至伴随发生了一些极端的政民冲突事件,让“棚改”陷入到更加困难的境地,这迫切需要政府寻找一种新的理念,重塑自身角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治理社会。区别于原来“一元”、政府独大、强调强大行政力的政府“管控”逻辑,“治理”理念更多地强调多元共治、协商对话和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的推广与应用,为“棚改”中政府角色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棚改”的困难状态带来了转机。
近几年,在治理理念的指导下,成都市的棚户区改造收效甚佳且颇具代表意义。本研究即以探索我国棚户区改造的政府角色困局为始,以成都市棚户区改造的成功经验为例,以治理理论和政府角色理论为依据,探索在走向治理社会的背景下,破解棚户区改造困局的政府角色定位,在现实意义上切实推进棚户区改造的顺利进行,在方法意义上建构一套“棚改”的政府角色模式,在理论意义上提供一种政府治理行为的微观视角和描述,力图为中国走向治理社会提供经验支持。
本文的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不足与创新。
第二部分梳理治理理论和政府角色理论作为论文理论依据,对理论进行评述,总结理论规律和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分析我国棚户区改造的概况,首先从我国棚户区改造的相关定义入手,界定棚户区的范围,解释棚户区改造的含义。其次阐释我国棚户区改造的现状。
第四部分分析我国棚户区改造中的政府角色和造成的问题,即全能角色导致的审批效率低问题、行政角色导致的利益协调难问题和一元角色导致的专业人员紧缺问题。
第五部分分析在治理理念下,成都棚户区改造的概况和成效,首先从成都市棚户区改造的概况入手,分析成都市棚户区改造的背景和现状,其次再从居民层面、城市功能层面和经济层面分析成都“棚改”经验的成效。
第六部分分析成都经验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通过成都市武侯区的案例、成都市金牛区曹家巷的案例、成都市龙泉驿区 062 安置小区的案例,分析和阐释政府向服务者、协调者、合作者转变的角色定位和破解棚户区改造难题的具体行为。
第七部分提出关于政府角色重塑的启示和建议,首先对成都经验的推广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阐释其中还需要改善的问题,最后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得出政府角色重塑的启示和具体建议。
第八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