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中通常既有以游离态存在的香气成分,也有键合态糖苷形式存在的香气前体,这些在正常生长的植物组织中通常被区室化的糖苷类香气前体和内源糖苷酶,在鲜花开放、果实成熟或其他胁迫环境下,糖苷类香气前体被内源糖苷酶水解,释放出挥发性苷元,成为香气。前人针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研究,主要致力于香气前体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本文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了芳基烷基葡萄糖苷,并考察了其增香和抑菌活性。论文对前人糖苷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制备的糖苷样品分别添加到玫瑰鲜切花和茶树鲜叶中,分析作为增香原料的可行性;对糖苷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在糖苷增香过程中对醇酰基转移酶的基因表达量进行了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糖苷处理玫瑰切花和茶树鲜叶后,酯类香气物质的变化。论文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采用改进的Helferich法立体选择合成了苯甲醇-β-D-葡萄糖苷(BA-G)和2-苯乙醇-β-D-葡萄糖苷(2-PE-G)。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取正交分析法对糖苷化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醇糖比为1:2:1,催化剂用量为0.6%,反应时间为24h,反应温度为室温时,产物得率最高,分别为53.2%、49.8%。2、采用薄层色谱法(TLC)、硅胶柱色谱法(SGCC)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经HPLC检测出两种糖苷类化合物的纯度分别为98.2%和98.7%;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以及核磁共振(1HNMR、13C NMR)等技术对这两种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确认合成的糖苷类化合物为目标产物。3、将合成的两种芳香糖苷作为香气前体,对开放前无香气的玫瑰鲜切花进行处理,直到鲜花凋谢,证实有明显的增香作用。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联合气质联用分析技术检测释放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释放香气主要是作为糖苷配基的醇类以及衍生的酯类物质。在鲜切花开放的动态检测过程中,醇类挥发物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酯类挥发物在鲜花的全开期达到了最大量。同时发现香气释放规律不受光照的影响,而受自身生长代谢的调节。鲜花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在鲜花的开放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半开期达到最大活性。同时,与对照鲜花相比,经苯甲醇及2-苯乙醇-β-糖苷诱导的鲜花,p-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没有明显变化。4、茶籽苗在含有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水溶液中将培养7天后,提取叶部糖菅类香气前体,衍生后采用气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茶苗在苯甲醇-β-葡萄糖苷溶液中培养后,叶部糖苷总量增加,其中苯甲醇-β-糖苷含量显著增加,同时生成了苯甲醇樱草糖苷;在2-苯乙醇-p-葡萄糖苷溶液中培养后,2-苯乙醇-p-葡萄糖苷含量明显增高,同时与此相对应的二糖苷含量也显著增加。该二糖苷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分析为苯乙醇-荚豆二糖苷。这说明茶苗能有效的从根部吸收糖苷,并能将糖苷运送至叶部,从而提高茶树叶部香气前体物质的含量,这对揭示茶树叶部糖苷类香气前体的代谢规律具有重要意义。5、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选用P-actin基因作为参照基因,研究了糖苷类香气前体诱导前后玫瑰及茶树中的醇酰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玫瑰中的醇酰基转移酶(RhAAT)基因表达量与鲜花的开花过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糖苷处理后茶梢中醇酰基转移酶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6、采用苯甲醇、2-苯乙醇-β-葡萄糖苷及其苷元对茶云纹叶枯病致病菌进行了抑菌研究,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7μL/mL、1.8μL/mL、1.9μL/mL、2.0gL/mL的范围内,苯甲醇抑制率分别为84.1%、89.5%、96.4%、100%,同摩尔浓度的苯甲醇糖苷抑制率分别为19.4%、29.0%、41.9%、48.4%;2-苯乙醇的抑制率为91.4%、95.3%、100%、100%,同等摩尔浓度的2-苯乙醇糖苷的抑制率分别为22.6%、35.8%、46.3%、55.6%。相同摩尔浓度下,苷元的抑菌率明显高于糖苷;糖苷对云纹叶枯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随着糖苷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