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盐饮食对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害已得到广泛共识,减盐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预防高血压和CVD最具成本效益的公共卫生措施。但受到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中国居民食盐摄入量一直居高不下(1992年12.9g/d,2002年12g/d,2015年10.5g/d),远高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6g/d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5g/d的建议,因此在不改变中国居民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习惯的基础上探寻一种适宜中国人群的减盐模式已势在必行。减盐的核心是减少钠离子的摄入,低钠盐由65%的Na Cl、25%的KCl以及10%的Mg SO4·7H2O组成,因此在不减少食用盐总摄入量的前提下,低钠盐能够降低35%钠离子的摄入,同时增加钾离子的摄入,提示低钠盐可能是一种在不改变饮食习惯的基础上控制血压的有效手段,但尚缺乏低钠盐能否降低远期CVD事件发生的相关报道。研究者们在进行盐与血压水平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个体血压水平对盐负荷或限盐呈现不同的反应,即血压的盐敏感性。本研究团队在前期的随机对照实验中也发现,同为低钠盐干预不同个体的血压水平改变不同,提示低钠盐的干预效果可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对低钠盐易感基因的筛选达到“精准治疗”高血压进而“精准预防”CVD的目的已然成为新的研究趋势。本研究拟在前期随机对照试验的基础上,对已实施低钠盐及普通盐干预结束后的高血压高发区人群进行再次的观察性随访,在获取前期低钠盐干预对远期CVD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上皮钠离子通道(ENa C)基因的遗传风险评分(GRS)评估遗传因素对远期CVD事件的影响,在对传统危险因素和遗传因素探讨的同时,构建影响远期CVD事件的整合传统危险因素与遗传因素的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低钠盐干预适宜人群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本研究分两阶段进行,干预期(第一阶段,2006-2009年)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方法,试验组以家庭为单位分发低钠盐,对照组分发普通盐,干预期持续时间为3年,每3个月进行入户随访,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询问并记录研究对象的CVD的发病和死亡信息。干预后随访期(第二阶段,2009-2019年)采用回顾性队列的研究方法,以前期经低钠盐干预组为暴露组,经普通盐干预组为对照组,于2019年4月30日后统一回顾性的调查10年随访期内研究对象的预后结局情况。调查采用入户随访与死亡数据库、新农合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的终点事件包括死亡(全因死亡、CVD死亡)、CVD发病(初发、复发)以及CVD复合事件(脑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管性死亡)。统计分析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基线特征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以及c2检验,终点事件的发病率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并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低钠盐和不同终点事件间的关联性。2、对于盐干预队列人群远期预后结局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前期随访调查结果,以已完成3年低钠盐或普通盐干预且已采集血液标本的人群为研究对象,除考虑影响相关终点事件的传统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个人疾病史、用药史、血脂指标)外,还重点考虑遗传因素(ENa C基因)对终点事件的影响。对于遗传因素的分析,应用四种遗传风险评分(GRS)方法(简单相加遗传风险评分(SC-GRS)、直接基于Logistic回归的遗传风险评分(DL-GRS)、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G-GRS)、可释方差遗传风险模型(EV-GRS))整合多个位点信息进行探讨,进而构建遗传因素的终点事件预测模型,并对不同GRS的预测模型进行比较,选取最优GRS。最后,整合传统危险因素与遗传因素信息构建终点事件的预测模型,并从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统计分析采用SPSS 23.0、R3.5.2软件进行,不同终点事件的传统危险因素和遗传因素关联性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基于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进行,预测模型的评估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整体鉴别指数(IDI)、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及概率校准曲线来进行。结果:1、干预期初共纳入462例研究对象(低钠盐组224例,普通盐组238例),经3年盐干预后共计440例(低钠盐组214例,普通盐组226例)完成随访。干预期内死亡6例,因此共有434例研究对象参与干预后的随访调查,最终有428人随访到其CVD发病及死亡情况。基线特征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仅在饮酒史中有统计学差异(P=0.007)。全人群中,研究各阶段,低钠盐组的全因死亡率、CVD死亡率以及CVD复合事件发生率均低于普通盐组,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在高血压人群中,全随访期内,低钠盐组的CVD死亡率显著低于普通盐组(4.97%vs.10.91%,P=0.046)。低钠盐对不同终点事件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低钠盐能够显著降低全人群全随访期的CVD死亡率(HR=0.407,95%CI=0.177-0.937,P=0.035),同时能更大程度的降低干预后随访期(HR=0.379,95%CI=0.156-0.922,P=0.032)及全随访期(HR=0.356,95%CI=0.150-0.849,P=0.019)高血压人群的CVD死亡率。2、传统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前期经低钠盐干预人群,年龄是CVD复合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前期经普通盐干预的研究对象,年龄是CVD初发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SBP是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低钠盐干预人群,ENa C基因与CVD初发和CVD复合事件间存在显著关联性,其中ENa C基因的PG-GRS与CVD初发有关联性(HR=3.475,95%CI=1.018-11.865,P=0.047),ENa C基因的SC-GRS(HR=1.243,95%CI=1.047-1.475,P=0.013)、DL-GRS(HR=2.191,95%CI=1.096-4.382,P=0.027)、PG-GRS(HR=2.582,95%CI=1.142-5.839,P=0.023)和EV-GRS(HR=3.840,95%CI=1.180-12.493,P=0.025)与CVD复合事件间呈显著关联性。对于普通盐组的研究对象,ENa C基因仅与CVD复发间存在显著关联性。对于低钠盐人群遗传因素预测模型的构建,PG-GRS在CVD复合事件(C-index(95%CI)=0.596(0.510-0.682))中展现出了最佳的预测效能。对于同时存在独立传统危险因素和有意义遗传因素的CVD复合事件进行整合模型的构建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整合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均优于传统危险因素模型或遗传因素模型,因此整合模型是CVD复合事件的最优预测模型(CVD复合事件:H(t)=exp(0.067×年龄+0.948×PG-GRS))。结论:1、无论在全人群还是高血压人群中,前期低钠盐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远期CVD死亡风险。2、CVD复合事件的最优预测模型为整合了传统危险因素与遗传因素的整合模型,包含的传统危险因素为年龄,ENa C基因的最优GRS为PG-GRS,模型具体为H(t)=exp(0.067×年龄+0.948×PG-G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