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联合艾灸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疗法并探讨针刺联合艾灸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为寻求治疗本病有效而简便的方法,并为之后艾灸疗法的应用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收集病例70例,通过SPSS 19.0得出随机数字,制成随机分配卡共70张,分别装入70个不透明信封内,信封号同卡片序号,按1:1比例分成针灸组(治疗组)和针刺组(对照组),随后根据纳入病例前来就诊的顺序进行分配,按信封内卡片规定的分组进行对应治疗,针刺加灸组(治疗组)和针刺组(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基础治疗(包括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如调控血压、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中风病常规辨证治疗(口服中药,理疗措施等),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冰刺激、摄食训练等),针刺治疗(主穴选取舌三针、脑三针,疗程共4周)。治疗组(针刺加灸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加用艾条悬灸治疗,艾灸主穴取风池(双)、风府,施灸顺序为风池(双侧)、风府穴,每穴施灸时间10分钟,疗程同针刺组。入院时以洼田饮水试验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筛选,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洼田吞咽能力评级,以及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分,用于统计分析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将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类型等多个因素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级以及吞咽困难评分,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纯针刺组相比,针刺联合艾灸组的治疗后洼田吞咽能力评级和吞咽困难评分提高的分差值均高于单纯针刺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评级中,结果显示经治疗后针刺加灸组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4%;针刺组显效5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88%,经秩和检验(p<0.05)显示针刺加灸组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分中,针刺加灸组基本痊愈9例,明显好转3例,好转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76%;针刺组基本痊愈4例,明显好转0例,好转10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42.42%,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针刺加灸组疗效优于针刺组。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与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针刺联合艾灸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均有良好疗效,针刺脑三针、舌三针可以醒脑通络、畅通咽喉,艾灸风府、风池穴可以温阳祛风、活血化瘀,二者联合应用可以起到醒脑、祛瘀、通络的作用,故而针刺联合艾灸疗法更占优势,且临床应用中表明,艾条悬灸后颈部穴位治疗本病安全无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在本研究中,尽管根据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和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分得出的有效率不近似,但经过对详细得分的统计分析,得知两量表的评分总体趋势具有显著的一致性,故而可以认为两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