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陆域资源日渐枯竭、环境和人口压力增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受到广泛关注。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加速了海陆产业的互动关联,单一的海陆资源开发模式对经济发展的限制较大,海陆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海陆经济一体化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成为振兴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部署,其地位不断提升。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研究逐渐为学界关注。然而,海陆经济一体化及其驱动机理研究一直较为薄弱,目前处于现象描述和发展目标的应用研究阶段,海陆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动力机制,尤其是测度和驱动机理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使得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时缺乏理论依据。因此,研究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及其驱动机理,对于海陆经济一体化理论发展、海洋政策的制定和海陆经济的实践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海陆经济一体化既是发展过程,也是发展目标和状态,即根据海、陆内在联系,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的思想,通过统一规划、联动开发、产业链的组接和综合管理,把本来相对孤立的海陆经济系统整合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实现海陆生产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全文围绕海陆经济一体化及其驱动机理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文分为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四大部分,梳理国内外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进展,分析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及动力机制,分别运用耦合模型、哈肯模型对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及其驱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全文的核心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海陆经济一体化内涵、动力机制、实证研究、测度研究等的基础上,对海陆经济一体化内涵、空间边界进行界定,借鉴系统论构建海陆经济一体化系统;研究海陆经济一体化的自组织理论框架下的耗散结构、协同学和自组织演化的特征和规律;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分析海陆产业系统的关联,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剖析海陆经济一体化形成的根本动因:海陆产业系统的关联性和差异性。海陆产业系统的关联性表现在:海陆生产要素的共有性和流动性、海陆产业间的关联对应关系、海陆产业系统的互依共存关系;海陆产业系统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承载空间、结构演化,差异性带来了海洋产业系统间由海向陆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的势能差、由陆向海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基础的势能差,同时,也可以说海陆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驱动。第三,从产业关联、要素流动双重视角构建了基于系统耦合、全要素耦合的海陆经济一体化测度体系,利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海陆产业系统基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的耦合协调状况,首次构建基于全要素耦合的海陆经济一体化测度体系。不同时空尺度下,海陆经济一体化具有不同变化和差异,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海陆产业要素耦合可以分为2003~2006年的波动上升和2006~2012年的波动下降两个阶段,海陆经济一体化程度中等且进程较为缓慢,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广东和山东处于磨合阶段,可以作为先行示范区,辽宁、江苏、浙江、海南、天津、福建处于拮抗阶段,可以作为重点核心区,河北和广西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可以作为后发优势区。第四,运用协同学哈肯模型分析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的驱动机理,结果显示,驱动因素具有随发展阶段变化的机理特征。2003~2006年,海陆经济相互依赖度是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演化的序参量。此阶段海陆资源共享度对海陆经济相互依赖度有消极影响,而海陆经济相互依赖度对海陆资源共享度有积极影响,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海陆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2007~2012年,海陆资源共享度是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演化的序参量,海陆经济相互依赖度和海陆资源共享度均对彼此有消极影响,海陆经济一体化系统内部海陆经济相互依赖度、海陆资源共享度增强的正反馈机制均未形成,片面追求海洋资源开发,不利于海陆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而海陆生产要素效率得不到提高,会反过来作用海陆经济相互依赖度的提高,造成海陆经济一体化波动下降。这一阶段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海陆关系的恶化也证实了这一规律。第五,根据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及其驱动机理的研究结果,提出实施差异化的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策略、促进生产要素的海陆自由流动、加强海陆资源开发统一规划协调等促进海陆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