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腐殖质强化黑土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固持机制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和土壤侵蚀,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下降,土壤生物、理化性状和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另一方面,伴随着粮食产量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由于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问题,无法实现秸秆等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取而代之以“焚烧、丢弃”等粗放方式处理,造成了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如何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回收再利用是横亘在农业低碳发展道路的一大难题。本团队在前期研究中提出了水热腐殖化技术,利用废弃生物质(秸秆、落叶等)制备得到人工腐殖质,旨在有效利用潜在固废资源并通过施用人工腐殖质提升土壤碳含量。然而,关于人工腐殖质还田后对于黑土耕地土壤碳周转及固持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尚未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通过室外土壤培育实验(包括连续的冻结、冻融、气候变暖等天气变化)结合室内模拟实验(冻融循环和常温培育),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施用不同人工炭基材料(液态人工腐殖质/生物炭、液态人工腐殖质/固体人工腐殖酸以及液体人工腐殖酸/液体人工富里酸)调控土壤生物固碳的具体效果和提高土壤碳稳定性的相关机制,同时寻求人工腐殖质的最佳施用方式(如施用剂量、施用组分等),从而为减缓农田土壤碳排放、提高土壤碳固持及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体实验结果如下:通过在连续自然气候条件下的土壤培育实验,考察人工腐殖质和生物炭单一或混施三种方式下土壤碳含量变化规律,并以生物炭为对照,从而评估人工腐殖质对于提高土壤碳固存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45天后(即冻结期),三种人工炭基材料施加方式均会造成土壤有机质的损失,最大分别达到0.31%、0.32%和0.94%。而在培育180天后(气温升高),施加生物炭实验组中有机质仍处于持续损失状态,且相较于135天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0.14%,而施加有液态人工腐殖质实验组中有机质含量则几乎保持稳定状态。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施加液态人工腐殖质后土壤有机质将逐渐趋向于具有更强的腐殖化程度和更高的稳定性,使得土壤有机质以及生物炭均能够在变暖气候下抵抗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从而缓解土壤碳的排放。此外,基于16S r RNA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施用液态人工腐殖质能够有效调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以增强土壤碳稳定性,如在施加生物炭基础上施加人工腐殖质相较于单一施加生物炭来说能有效抑制具有降解各种碳源用于自身生长功能的Blastococcus sp.的生长。因此,液态人工腐殖质具有促进土壤溶解性有机质腐殖化以及土壤碳稳定的潜力。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继续进行室内模拟冻融实验,进一步考察液态人工腐殖质的施用剂量对于土壤碳固持及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冻融条件下施加300 m L/kg液态人工腐殖质相较于100 m L/kg液态人工腐殖质能有效提升土壤碳含量,且在经过10次冻融循环后,土壤碳含量净增量最高可达4000 mg/kg。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13C-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结果表明,施加液态人工腐殖质能够在冻融循环过程中使得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及腐殖质碳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基于氨基糖生物标志物技术对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的变化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液态人工腐殖质显著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周转活动,并在经过土壤冻结作用后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真菌残体碳含量。cbb L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液态人工腐殖质能够通过调控固碳细菌群落结构,提高部分具有较强固碳能力细菌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如Mycolicibacterium gadium和Starkeya novella等,从而减少融化期土壤碳的排放。最后,为明确人工腐殖质中两种主要组分(人工腐殖酸和人工富里酸)对土壤碳固持的作用机制,通过“酸提碱溶”的方式得到了液体人工腐殖酸和液体人工富里酸,并观察其施加于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后碳含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液体人工腐殖酸对于土壤碳的提升效果优于液体人工富里酸。基于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结果,可以发现液体人工腐殖酸和液体人工富里酸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其迁移距离,但液体人工腐殖酸效果更为明显。平板计数结果表明,液体人工腐殖酸相较于人工富里酸更能促进细菌生长,从而显著提高细菌生物量碳含量。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液体人工腐殖酸的添加能够促进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转化为芳香性碳,且相较于液体人工富里酸,更能增强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以及碳的稳定性。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液体人工腐殖酸能够显著促进具有多种固碳作用的Rubbrivivax gelatinosus的生长,从而促进土壤碳固持。综上,施用人工腐殖质能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增强黑土区农田土壤碳固持能力,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因此本研究能够为提高黑土肥力、减少土壤碳排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玉米(Zea mays L.)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极其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玉米作为喜温作物,对低温胁迫较为敏感。黑龙江省是中国玉米主产区,早春低温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种子萌发,降低出苗率,最终造成减产。因此,提高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耐冷性对保障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脯氨酸(Proline)不仅是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作为外源物质在调控植物抗逆性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脯氨酸在玉米种
学位
我国是家禽养殖大国,禽肉、蛋总产量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但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家禽产品的产能已满足不了我国居民对禽蛋肉类产品的需求,并且产品的供需缺口在逐渐扩大。所以关乎家禽养殖业产品产能问题不仅是经济效益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土地的利用、矿物质的开采等随之增加,镉污染情况加剧,我国镉污染事件时有报道。在家禽养殖业中,从最初的选址建厂到家禽饲料的生产等各个环节都有遭受
学位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水稻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占据着“可三日无肉,不可一餐无米”的重要地位。一季稻作区作为我国优质水稻主产区,主栽寒地水稻品种的增产增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持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国内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这就要保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增加水稻单产。精细农业作为增加农作物单产的关键措施,其应用与实施是保障水稻增产增收的
学位
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亦是食用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中国是大豆起源国,但国内大豆市场自给率不足,85%以上依赖进口,因此迫切需要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提升大豆自给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大豆振兴、良种先行,快速提升育种选择效率、促进高产优质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是提升大豆产能的关键之一。目前的大豆品种选育仍以常规方法为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主效基因的选择效率较高,但
学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亦是促进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经过六年多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逐渐成为惠及沿线地区乃至全球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过程中,跨界民族现象和跨界民族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也是应该高度重视的。一方面,跨界民族语言相通、文化相同、情感相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其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倡议的推进奠定广泛的
学位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是其内在基因。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党的纪律建设分散在党的其它建设之中,表现为党提出的一些政治性要求和采取的实践性举措。在党的十八大上,党的纪律建设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从此,党的纪律建设被正式确立为一种政党理论形态。五年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纪律建设纳入了党建总体布局。在以上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党建理论的这些创新,彰显出纪律建设在党建格局中的地位上升。
学位
大豆(Glycine max L.)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营养价值丰富且用途广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豆的需求量持续增加,提高大豆产量已成为解决大豆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磷素是影响大豆生长和根瘤固氮的重要元素,合理施用磷肥可以调节大豆根瘤生长发育、增强根瘤固氮能力、促进植株生长,进而提高大豆产量,而磷素水平对大豆根瘤固氮和磷素吸收及运输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于2018-2021年在东北
学位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符合当代中国客观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革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成绩的“思想密码”。所谓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改革观就是指在中国改革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体认识。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改革观为研究对象,运用辩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入探究改革观形成的理论基础,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改革认知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脉络
学位
2014年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主要目的是推动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目前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难以协调的根本原因是区域经济行政分割问题突出。具体来说,长江经济带东部、中部、西部都是很大的区域,尺度划分过大,跨越不同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各个经济单位虽然有合作的需要,更多是竞争关系,存在不同利益诉求和冲突,协调发展难度较大。目前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难度很大,最关键就是要找到实现长江经济带协调
学位
干旱是降低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并将成为人口增加的严重障碍。提高作物抗旱性已经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新的研究热点。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通过信号转导、代谢调节、整合生理反应等方式,影响植株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通常参与调节植物气孔开闭和同化物运输,促进库器官中干物质积累等,但针对外源应用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干旱胁迫下的外源调控生理机制尚不清楚。生殖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