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ASL成像技术研究梗死灶周围高灌注出现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运用SWI成像技术研究梗死灶周围小静脉异常显示的临床意义。同时联合应用ASL和SWI成像技术,对比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能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见解,最终提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管理水平。材料与方法:纳入临床发病至接受MR检查间隔7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6例,所有患者采用西门子Skyra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常规MRI序列(T1WI、T2WI、DWI、FLAIR)、MRA、SWI和ASL检查。以20%为阈值,根据rCBF的程度将患者DWI异常高信号区及其周围灌注情况分为:高灌注(患侧与健侧rCBF比值>120%),无改变(患侧与健侧rCBF比值在80%-120%)和低灌注(患侧与健侧rCBF比值<80%)。将急性脑梗死患者DWI异常高信号区周围出现高灌注定义为PLH阳性(Perilesional hyperperfusion,PLH)。依据ASL图提示的PLH存在与否,将66例患者分为PLH组和对照组。利用统计学分别计算PLH与梗死面积、入院当日临床NIHSS评分、急性脑梗死部位、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通过SWI-mIP图观察急性梗死灶周围静脉显示情况并进行分级,利用统计学分别计算急性梗死灶周围静脉异常分级与梗死面积、入院当日临床NIHSS评分、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若ASL-CBF图异常低灌注面积大于DWI异常高信号区,且DWI异常高信号区周围与健侧rCBF比值<40%,则定义为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联合分析ASL和SWI图像影像学表现,计算梗死灶周围灌注状态与静脉异常的相关性,IP与静脉异常的相关性,以及急性梗死灶及周围灌注状态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发生的关联。结果:(1)本组66例急性脑梗死病变在DW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大面积梗死灶19例,中等面积梗死灶12例,小面积梗死灶35例。(2)本组66例患者中,DWI异常高信号区灌注异常53例,其中高灌注3例,低灌注50例。DWI异常高信号区周围灌注异常31例,其中高灌注15例,低灌注16例,因此PLH组15例(15/66,22.7%),对照组51例。PLH与急性梗死灶面积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大脑中动脉皮质上支急性脑梗死灶在PLH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35)。PLH与入院当日NIHSS评分、责任动脉狭窄程度及患者预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组66例患者中,30例急性梗死灶周围静脉较对侧不同程度的增多、增粗,其中13例灶周静脉明显增多、增粗,17例轻度增多、增粗。有16例患者发现合并有微出血,其中梗死灶内微出血5例,梗死灶外微出血11例。4例患者在责任动脉血管走形区发现有血栓形成。急性脑梗死灶周围静脉异常分级与入院当日NIH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灶周围静脉异常分级与梗死灶面积、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及患者预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PLH组15例患者中有12例梗死灶周围静脉显示无异常,其余3例静脉异常显示均呈1级改变。66例患者中有15例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IP),其中有11例梗死灶周围静脉异常显示呈2级改变,异常静脉显示分布范围与ASL显示的梗死灶周围异常低灌注区相接近。梗死灶周围灌注状态差异与SWI静脉异常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IP与SWI静脉异常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SL能够检测急性脑梗死灶及其周围高灌注状态,PLH预示着侧枝血流或责任血管再通。PLH提示梗死面积较小,神经功能缺损较轻,患者预后较好;PLH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责任血管狭窄程度不同。2、SWI能够显示急性梗死灶周围异常的静脉,梗死灶周围静脉的异常分布程度间接反映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及细胞代谢状态。静脉异常增多、增粗,提示责任血管狭窄程度重,梗死面积大,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患者预后较差。3、ASL与SWI联合检查,能够更客观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周围血流动力学信息,能够更好评估IP范围、能够通过梗死区及周围灌注状态预测HT的发生,且无需注射造影剂,可重复性强,对于了解患者病情现状、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预后评估提供帮助,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