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PSP毒素在双壳类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一甲壳类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soni),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鱼苗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这两条食物链中的传递和代谢,及枝角类蒙古裸腹溞对混合饵料中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摄食和PSP毒素积累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PSP毒素可以沿华贵栉孔扇贝→中国龙虾这条食物链进行传递和代谢。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仅龙虾肝胰脏中含PSP毒素,成分与扇贝消化腺相同,为GTX1-3,C1+2,B1,dcGTX2+3。但在扇贝中异构体毒素成分以α型毒素为主,龙虾体内则不一定。中国龙虾摄食华贵栉孔扇贝后,选择性积累低毒力的N-磺酸氨甲酰基类毒素,净化时,该类毒素易转化为毒性更强的氨基甲酸酯类毒素。dcGTX2+3减少快速,净化6d后已几乎检测不到。整个实验即使条件一致,中国龙虾对PSP毒素的代谢结果也相差甚远,个体差异是主要原因。 PSP毒素可以沿塔玛亚历山大藻→蒙古裸腹溞→美国红鱼/红鳍东方鲀这条食物链进行传递和代谢。实验过程中藻、溞、红鱼消化腺及东方鲀体内均含有C1+2,后两者还检测到新生成的neoSTX,其中C1+2毒素均以毒性较高的β型毒素C2为主,但鱼苗体内的α:β数值普遍要较食物涵体内的高,说明发生了从β型毒素C2到α型毒素C1的转变。随着净化的进行,鱼苗体内C1、C2毒素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neoSTX则不然,具体情况视个体而异,总毒素含量变化因为neoSTX的关系亦无规律。 蒙古裸腹溞可以对由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亚心形扁藻组成的混合饵料中的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摄食并富集PSP毒素。当塔玛亚历山大藻密度430 cells·ml-1时,摄食率和PSP毒素含量均不随亚心形扁藻细胞数的变化而变化。当塔玛亚历山大藻密度为3970 cells·ml-1时,摄食率均值和毒素含量均值之间呈负相关。实验过程溞体内的毒素成分与塔玛亚历山大藻相同,皆为C1、C2。当塔玛亚历山大藻密度为430和1920 cells·ml-1时,溞发生了β型毒素C2向α型毒素C1转化的过程,而当密度为3970 cells·ml-1时,α:β数值比甲藻中的数值略低,可能是因为高密度的有毒藻对枝角类的生理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