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探索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组成改变对SBP发生发展的影响,为研究SBP发病机制提供思路。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对比SFTS患者肠道菌群与正常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差异,分析肠道菌群改变对SFTS疾病发展、转归的影响,为明确SFTS发病机制提供想法。材料与方法标本来源本研究收集16例SBP患者的粪便标本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015-2016年住院患者,SBP患者病例入选条件符合2010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表的《肝硬化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肝肾综合征处理临床实践指南》中的诊断标准。与SBP组进行对比的14例健康对照组粪便标本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健康对照组样本排除标准包括除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肝脏疾病,以及除外妊娠和其他原发疾病。所有标本采集前两月内未服用任何护肝药物、微生态制剂以及抗生素。本研究采集26例SFTS患者的粪便标本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016-2017年的住院患者,SFTS标本入选标准为:通过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或由中国卫生部指导的血清学检测证实为SFTS感染。与SFTS对比的20例健康对照组的粪便标 本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所有病例的排除标准包括:胃肠疾病史,癌症病史,糖尿病史,肝脏疾病史,收集标本前3个月内未使用抗生素或益生菌类药物。方法1.收集粪便标本后使用试剂盒提取粪便DNA。2.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别对16S rDNA V4-V5区、V4区扩增。3.PCR产物进行整理纯化后建库进行高通量测序。4.测序结果处理并分析生物学信息。结果1.SBP患者肠道菌群的OTU数值、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2.SBP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健康人群不同,盐单胞菌科、肠杆菌科、诺卡氏菌科、链球菌科和韦荣球菌科细菌在SBP患者中增加,拟杆菌科、普雷沃氏菌科和毛螺菌科细菌在SBP患者中降低。3.将SFTS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对比发现代表肠道菌群丰富度OTU指数和Chao指数以及代表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均较低。4.SFTS患者肠道菌群中普雷沃氏菌科、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梭菌科和产碱杆菌科较其在正常人群中占比减少。5.SFTS患者肠道菌群中韦荣球菌科、链球菌科、乳酸菌科、肠球菌科和肠杆菌科较其在健康人群中占比增加。结论1.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SBP患者和健康人群对比发现,SBP患者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失调,存在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减少,表现为拟杆菌科、普雷沃氏菌科、毛螺菌科含量显著减少和诺卡氏菌科、盐单胞菌科、肠杆菌科、韦荣球菌科和链球菌科含量明显增加。2.SFTS患者肠道菌群存在显著改变,一方面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多样性的下降,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普雷沃氏菌科、梭菌科和产碱杆菌科等有益菌的下降和肠杆菌科、链球菌科、肠球菌科、乳酸杆菌和韦荣球菌科等有害菌的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