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是促进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必要途径,张志发教授为临沂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五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从事中医临床研究数四十余载,治学严谨,融古贯今,崇尚经典,学验俱丰,师古而不泥古,善理难疾沉病。从事中医内科,尤擅长肾病、消化、风湿、肿瘤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在诊治紫癜性肾炎、复发性口腔溃疡、肾病综合征、尿石症等疾病具有独特见解。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重视临床科研,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四诊合参,重视脾胃,善用对药,创制元方,提倡防治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诊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本论文通过较系统地整理了张志发教授的学术思想、诊疗特点及临床经验,从而使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中医诊疗水平、临床疗效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同时明确对药配伍之玄奥,掌握好对药在方剂中的应用规律,深入研究配伍理论、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则于中医临证治疗极为重要,不可忽视,并有助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总结与传承。研究方法及内容: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1.张志发教授学术思想渊源(1)通过对张师家学影响、成长经历、学习工作经历及临床实践经历的整理,分析梳理其学术思想形成渊源。(2)从中医古典医籍及近现代医家对张老师的影响,论述张老师学术论点的形成源于秉承中医经典古籍及传统的理论,又时刻不忘汲取借鉴各家之长,尤其是现代医家的学术经验,为己所用,并不断创新。2.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1)其学术思想为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中西医结合,指出现代化的临床检查手段为中医四诊的延伸。尤其对于一些无证可变的病症,在临床治疗中可提供新的思路,强调中医临床实践与科研应当密切结合,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将辨证与辨病二者相结合,并在临证中不断加以实践,四诊合参,重视脾胃,尤其是对于慢性疾病患者、疑难重症患者,主张在治疗时,分析患者病程较长,脾胃功能大多受损,因此提出治疗这一类疾病时,首先应始终注意顾护脾胃的观点,治疗胃病、胆囊等疾病时,强调六腑以通为用,指出没有明确的虚象,禁用补益、滋腻之品。临床处方用药中,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尤其重视药味的精准、精炼,精于配伍,擅长使用对药,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元方的概念,创制元方,提倡防治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诊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2)临床经验总结以相关疾病诊治特点为出发点,总结张老师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经验、独到见解和诊疗特色;整理临床上善用对药及创制元方治疗经验。3.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紫蝉抗敏汤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继发性肾脏损害,以血尿和尿蛋白为主要表现。病程中紫癜、血尿、蛋白尿常反复出现,缠绵难愈,给患儿及家长带来巨大痛苦。其易反复发作,目前对此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属临床中的疑难病症。据张志发教授多年临床研究发现,瘀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发生的病机关键,热为本病初期治病的关键。患者禀赋薄弱,久病失养,终致肾失封藏,肾不藏精,瘀阻肾络是其病机本质。根据其病机,辨证应分为血热妄行兼瘀,气阴两虚兼瘀,脾肾亏虚兼瘀。中医辨治应重视凉血散瘀,疏通肾络,临证时根据证型的不同,随症加减治之。创制紫蝉抗敏汤为基础方加减为主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疗效颇佳。对张志发教授经验方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临床观察分为中药治疗组和中西药治疗组,治疗组服用张志发教授经验方紫蝉抗敏汤配合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西药治疗组即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0%,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组内比较,在改善尿BLD,PRO方面,治疗后优于治疗前,经秩和检验,P均<0.05,均有显著差异性,两组组间比较,在改善尿BLD,PRO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均<0.05,均有显著差异性。结果:本论文从其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对紫癜性肾炎、复发性口腔溃疡、肾病综合征、尿石症等疾病具有独特见解,诊疗特色的分析等多方面,通过对张老师师临证思路、理论学说、用药特色、辨证特点的总结分析,使其治学特点和学术思想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本论文将跟师期间积累的张老师临证经验进行了采撷和整理,提出元方概念,首创紫草和蝉蜕、黄芪和穿山甲等对药,更突显了师承学术论文的特色:临床研究证实了张老师的经验方紫蝉抗敏汤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结论:张志发教授生于中医世家,又得严格、系统的院校正规教育,其治学严谨,融古贯今,崇尚经典,学验俱丰,经年磨砺,临床擅长肾病、消化、风湿、肿瘤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在诊治紫癜性肾炎、复发性口腔溃疡、肾病综合征、尿石症等疾病具有独特见解和认识,临床疗效显著。此外,张老师注重中西医结合,重视临床科研,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四诊合参,重视脾胃,善用对药,创制元方,提倡防治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诊疗特色。总结其学术思想、治学特点,对中医内科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年轻中医师的中医理论知识、诊疗水平、实践技能及临床疗效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领悟了部分中医古籍精华,中医理论功底较前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从而并有助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总结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