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总结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湿热瘀毒”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简称CKD)的基本病机,本研究基于周老这一学术观点,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建立CKD“瘀热”病机的有关数据库,研究“瘀热”在CKD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寻求“瘀热”在CKD中的内在联系及其演变规律,深化中医对CKD的理论认识。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苏省中医院2012年7月至12月和2014年3月至12月符合CKD诊断标准的444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运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探索“瘀热”病机在CKD中的分布、演变规律及其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本调查研究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属“瘀热”者132例,占总调查人数的29.73%,其中男性71例,女性61例,卡方检验P>0.1,说明性别对“瘀热”在CKD中的发病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年龄与“瘀热”的发生率在统计学上亦无差异。比较不同CKD分期与CKD“瘀热”的发生率,χ2=4.927,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瘀热”病机在CKD 5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分期,说明“瘀热”主要存在于CKD的晚期阶段。分析不良饮食偏嗜与CKD“瘀热”病机发生率的关系,χ2=19.449,P<0.01;进一步分析烟、酒、高盐、高脂饮食偏嗜对CKD“瘀热”发生率的影响,χ2=2.584,P>0.05,说明烟、酒、高盐、高脂饮食均对“瘀热”在CKD中的发生率有一定影响。132例CKD“瘀热”者中伴随疾病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SLE 81.25%,痛风57.89%,冠心病32.79%,高血压病30.98%,脑梗塞24.14%,糖尿病18.55%,χ2=23.353,P<0.01;进一步比较伴SLE与不伴SLE患者“瘀热”的发生率,χ2=24.869,P=0.000,说明伴随疾病对“瘀热”在CKD中发病率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且SLE对“瘀热”的影响尤为显著。分析肾脏替代治疗与CKD“瘀热”的发生率的关系,χ2=6.610,P<0.05;进而分析肾脏替代治疗常见的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对CKD“瘀热”的发生率的影响,χ2=2.727,P=0.090,P>0.05,说明血透和腹透均会影响“瘀热”在CKD中发病率。分析“瘀”、“热”及“瘀热”病机在CKD不同时期的分布规律示,在CKD1期“热”占34.62%,明显高于其余两者,CKD5期“瘀热”的比例最高,达36.50%,说明CKD早期以“热”为主要病理因素,中期以“瘀”为主,“瘀热”多形成于疾病晚期。经统计“湿”与“瘀热”相兼率最高,达71.97%,其次为“气虚”,占65.15%。研究CKD“瘀热”的兼夹病机在其不同分期的分布规律,图表显示随着CKD分期的增加,各兼夹病机的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在CKD1期和2期,兼夹病机中发生率最高的均为“气虚”,分别占17.30%和18.49%;CKD3期和5期发生率最高的兼夹病机则是“湿”,占21.79%;在CKD4期“湿”和“气虚”的发生率并列最高,同为20.69%,说明CKD“瘀热”兼“气虚”多见于疾病早期,中后期湿热瘀毒等病理因素逐渐加重。本研究中慢性肾脏病“瘀热”者按主要临床症状出现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尿中泡沫、下肢水肿、纳差、口干、烦热、面红、尿量减少、口唇紫暗、爪甲紫暗等,舌脉以舌胖、舌紫、苔白、脉细为主。研究结论:(1)慢性肾脏病瘀热常见临床表现为:烦热、口干、面红、尿量减少、口唇紫暗、出汗、爪甲紫暗、某处刺痛、神志烦躁、尿中泡沫、下肢水肿等。(2)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不良饮食偏嗜、伴随疾病和肾脏替代治疗均对“瘀热”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发病率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年龄、CKD分期则与“瘀热”的发生率无明显关系。(3)慢性肾脏病的“瘀热”常与“湿”兼夹为患,且“湿”临床表现较“瘀热”为著。(4)慢性肾脏病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标实方面以“湿”、“瘀”、“瘀热”为主,本虚方面以“气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