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危害最大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podocyte)结构改变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N早期即出现足细胞损伤,进一步发展为蛋白尿,加速肾脏病变进展。整合素是足细胞粘附于肾小球基底膜(GBM)的主要粘附分子,参与维持足细胞正常形态、GBM通透性和足细胞内外信号的传导。足细胞主要表达整合素α3β1。醛固酮受体在肾小管和部分肾小球细胞,包括足细胞都有表达,且足细胞培养液中,也有醛固酮受体mRNA和蛋白的持续表达,说明足细胞是醛固酮作用的靶点之一。醛固酮可以通过影响血流动力学、上调活性氧族物质(ROS)产生、诱导足细胞凋亡等机制参与DN足细胞损伤。由此可以推测,螺内酯作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能够拮抗醛固酮作用,保护足细胞结构,延缓DN进展,而相关内容罕有报道。本实验旨在观察足细胞整合素α3表达和尿中足细胞排泄改变,探讨螺内酯对DM大鼠肾脏足细胞损伤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对DN保护性机制。方法:选取体重180-220g的雄性Wistar大鼠57只,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1)正常对照组(C组)18只(2)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组)21只(3)螺内酯治疗组(S组)18只。尾静脉注射STZ,24小时后测血糖,超过16.7mmol/L视为模型复制成功。之后,S组以40mg/kg/d螺内酯灌胃。于实验第4、8、12周置代谢笼内留取24h尿,检测24h尿微量白蛋白,免疫荧光法定量检测尿中足细胞排泄量,免疫组化法了解整合素α3表达改变。光镜和电镜检查评估肾小球病理改变程度。结果:(1)与C组比较,D组和S组大鼠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和足细胞排泄量在4至12周间逐渐增加。与D组比较,S组尿微量白蛋白和足细胞排泄数量显著减少。(2)C组光镜未见明显病理改变。D组可见系膜区增宽及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与同期D组相比,S组大鼠肾脏光镜病理病理改变有所减轻。C组电镜未见明显病理改变,D组4周后,出现足突节段融合,基底膜稍增厚;至12周,病理改变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足突融合增加,基底膜明显增厚。与同期D组相比,S组大鼠肾脏电镜病理改变均有所减轻。(3)C组α3主要在肾小球基底膜线性表达;D组表达部位与C组相同,第4周时表达强度有所减弱,直至12周明显减弱。S组在各时间段α3表达强度均高于D组。结论:STZ诱导的DM大鼠,早期出现足细胞损伤,表现为尿中微量白蛋白和足细胞排泄增加;光镜病理示系膜区增宽及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免疫组化示整合素α3表达减少;电镜示上皮足突节段融合,基底膜增厚。随病程延长,上述表现逐渐加重,应用螺内酯在不影响血糖情况下,可以减少尿中微量白蛋白和足细胞排泄,减轻病理损伤,起到保护足细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