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站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高度,对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新阶段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探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和技术路线,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业国际竞争力要具有“更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归纳为竞争能力(内因)和竞争环境(外因)两大方面,并得出农业生产要素状况是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根本原因的结论。从提高竞争能力和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两个方面对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选择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时期,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新阶段要走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有效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农业机械化道路,突出多样化、综合性、优质高效性,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选择技术进步与发挥劳动资源优势相结合的组合型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 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引入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提出农业机械化过程是技术进步和新陈代谢过程,对农业机械化投入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产生收益递增,从而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建立了以资源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环境为条件的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世界上20个农业大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类、评价,证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实用、可行。提出农业机械化是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并紧紧围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实现我国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定量预测。研究提出了保障目标实现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政策,创新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