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主身后自我的身影——论王朔个人经历的小说投影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fis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朔文集》编者言:“文坛的规律多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为什么‘王朔热’连续八年不仅热度不减,发展至今,却持续升温,大有独占鳌头、称雄图书、影响市场的勃勃气势?”[1]这就是王朔独有的气势。曾经一度,王朔点燃了整个当代文坛。他以其独特的题材、特有的人物形象以及颠覆性的语言给中国we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评论者们对于王朔的争议现象在中国文坛上几乎前所未有,作家刘心武曾经说过,“王朔其人其作可以批评、批判,却不可抹煞其存在,似乎中国大陆的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没有这么个人,没有那些作品,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2]这足以说明王朔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的影响。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至二十一世纪初,王朔在中国文坛创造了一段“传奇”。“王朔热”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可以说是时代成就了王朔。他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新的社会视角,用一种新的社会心态,关注了一批独特的人物群体,王朔笔下的“流氓”、“痞子”、“顽主”等形象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随着王朔作品的大量出炉,评论者的文章也随之而来。研究王朔小说的优秀理论成果不胜枚举,但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仍旧集中在王朔小说的创作风格、语言特点、人物形象等领域。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搜集整理王朔的个人成长经历,分析其作品,深入挖掘出隐藏在小说中的“王朔身影”。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第一部分结合王朔自身的成长经历,分析作品,探讨独特的生活经历对王朔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进而,从小说人物身上挖掘出王朔隐藏在书中的身影。作家的成长经历都会不同程度地在作品中留下影子,对于在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王朔来说尤为明显。他的作品中穿插着一条王朔成长历程的潜在线索,通过这一线索我们可以看出成长记忆对王朔的创作留下了深深地印记。  第二部分着重论述王朔小说创作与自身经历的深层关系。既而通过分析作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探讨作者创作的复杂心理。生活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独特复杂的生活环境给予了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也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之中。作家的创作心理都会不同程度地在文学作品中留下烙印,他们是在创作心理的指引下进行创作的,王朔也不例外。通过阅读王朔的作品,我们会发现,王朔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的复杂心理,这种心理在他的创作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暴露无疑。  第三部分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王朔其人、其作以及王朔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群的流失,反思王朔作为末路“英雄”带给我们的思考。王朔时代已走向尾声,但是,他的影响犹在。
其他文献
朱有墩是一位简单而又复杂的藩王。近百年来学术界对其的关注主要在其文学方面,尤其是杂剧的研究。但朱有墩的大半生却与明初政治环境休戚相关,使得他不得不小心应对。因而政治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虽然越南也受中国的文化影响,但各族人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依然存在不同之处,因此对同一个事物的表达有所不同,于是就出现不同的语言、
汉越语中的形容词出现频率较高,其充当句子成分的类型较丰富,充任状语成分修饰谓语中心是其重要用法之一。  形容词主要用来表示事物的属性及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不少语言
她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决不会与童年一刀两断。他从中汲取一切。”因此,对于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这个出生并在印度支那(今越南)度过了十八年时光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