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分析胸段食管癌患者的MSCT增强扫描图像,探讨胸段食管癌患者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标准。2.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1.患者资料:连续的随机选择2010-08-2012-09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拟行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癌初诊患者190例,术前均经胃镜或食管镜以刷检细胞学和(或)活检病理证实为鳞癌或可疑鳞癌。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经任何抗肿瘤治疗且具备完整、精确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周内行MSCT增强扫描。2.检查方法:扫描设备:Philips128层螺旋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层厚5mm,矩阵512×512,螺距1.375:1。患者扫描前空腹服用2%泛影葡胺500ml,充盈胃肠,以有利于观察腹腔淋巴结。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双手抱头,扫描范围从舌骨水平至肝下缘,经肘正中静脉团注造影剂85ml,注射速度2.5ml/s,分别延迟30s、75s扫描,将原始数据重建为层厚1.5mm、层间隔0.75mm的薄层图像,同时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3.观察指标:应用飞利浦数字影像工作站,观察淋巴结形态、大小、密度。对引流区域内的孤立软组织密度结节在排除血管断面及部分容积效应后诊为淋巴结。测量并记录淋巴结的部位、长径、短径、密度、形态、边缘、强化特点。由两位影像科医师独立阅片,对有异议的结果共同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作为最终结果。4.淋巴结分组及转移淋巴结的MSCT诊断标准:食管癌术中进行广泛淋巴结清扫,以日本食管疾病学会制定的标准对淋巴结进行分组及编号,对术中清扫淋巴结进行分组送检,记录每位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目。颈部的淋巴结包括101组、102组、103组和104组淋巴结,上纵隔的淋巴结包括105、106F、106L、106R、106TL、106TR、113和114组淋巴结,中纵隔的淋巴结包括107、108、109及112组,下纵隔的淋巴结包括110和111组,腹部淋巴结包括胃的1~16组淋巴结。MSCT增强扫描图像上按照以下标准综合评价淋巴结:①101、102、103、104、105、106recR、106recL组淋巴结短径≥6mm,108L、109L≥7mm,106tbL、106tbR、106pre、113、114、腹部≥8mm,108R、109R≥10mm,107≥12mm为异常;淋巴结形态失常,长短径之比≤1.6②淋巴结不论大小若中心出现脂肪密度或中心型钙化,则为良性;若出现坏死区或偏心型钙化,则为恶性;③淋巴结增强后呈均匀强化或边缘较厚的不均匀强化,则为良性;若增强后出现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与原发肿瘤一致的强化,则为恶性;④数个淋巴结“成簇”或“成团”聚集,侵及淋巴结包膜致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5.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x s表示,MSCT对各组淋巴结的诊断效能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资料及病理结果:本组病例男性141例,女性49例;年龄45~76岁,中位年龄60岁。按AJCC—UICC国际食管癌TNM分期系统(2009)分段标准,胸上段27例,胸中段108例,胸下段55例。本组190例患者中,有8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5.8%;共清扫淋巴结2582枚,平均每例患者清扫13.1枚(5枚~32枚),发生转移者303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1.7%;本组尚有18例仅有喉返神经链淋巴结转移而无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胸上、中、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7%(11/27)、46.3%(50/108)和47.3%(26/55)。2. MSCT对胸段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按照既定诊断标准,术前诊断为转移的淋巴结967枚,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的淋巴结303枚。MSCT对胸段食管癌转移淋巴结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Younden指数分别为49.2%、64.1%、15.4%、90.4%、62.4%、0.133。本组术前MSCT诊断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4%、85.8%、35.6%、96.1%,均为最高;其Youden指数亦最大,为0.552诊断效能最高。其次为上纵隔区,其Youden指数为0.317。诊断效能最低者为上腹区,其Youden指数只有0.268。3.胸段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MSCT表现:经MSCT、病理共同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63例,共同转移淋巴结149枚,每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数位1~6枚,平均2.36枚/例;转移淋巴结的最大轴面短径平均为(1.2±0.3)cm;其中33(22.15%)枚淋巴结发生于隆突下,且最大轴面短径均>1.0cm。78枚(52.35%)转移淋巴结表现为边缘模糊,47枚(31.54%)转移淋巴结有融合样表现;多数(85.8%)转移淋巴结的长短径之比≤1.6,部分(52.6%)转移淋巴结出现了环形强化,中心见低密度坏死区,且环形强化多出现于增强扫描的第二期。本组中尚有32(16.84%)例仅有喉返神经链区淋巴结(101组、106recL及106recR)转移,而无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4.胸段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征:本组病例下颈部术中共取淋巴结9枚,发生转移者6枚,其数量较少将其归于上纵隔。其中中纵隔及上腹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分别为31.1%(59/190)和27.4%(52/190)。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最上纵隔组最多见(33.3%),胸中段食管癌以中纵隔最多见(37.9%),胸下段食管癌以上腹区最多见(41.8%)。胸上段食管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105、101、106组,胸中段食管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108、7、107组,胸下段食管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110、7、107组。5.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病变部位与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胸上段食管癌为40.7%、胸中段食管癌为46.3%、胸下段食管癌为47.3%,经χ2检验三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长度≤5cm的淋巴结转移(42.6%)小于病变>5cm的淋巴结转移率,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分期的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20.0%、54.4%、82.6%,不同T分期之间的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分别为33.3%、46.8%、51.5%,不同分化程度鳞状细胞癌之间的转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大体病理类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溃疡型53.6%、蕈伞型28.6%、髓质型39.4%,不同大体病理类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术前行MSCT增强扫描对评估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准确的反映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其对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最高。2.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学特征:转移淋巴结多呈球形或类圆形、淋巴结长/短轴比值≤1.6;边缘模糊,可伴有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平扫大多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部分呈环形强化。3.胸上段食管癌最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部位为105、101、106组;胸中段食管癌最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部位为108、7、107组;胸下段食管癌最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部位为110、7、107组;食管淋巴结转移具有双向性、跳跃性特点。4.对于胸段食管癌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影响其淋巴结转移率的重要因素;而其与病变部位、病变长度、大体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