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三百零五篇文章。自《诗经》文本产生以后,后世画家们对《诗经》进行了图绘补充,它们多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性的绘画,另一类则是带有实际用途的名物图与地理图。相较于《楚辞》图以及《山海经》图,《诗经》图的数量较为稀少,这与《诗经》文本本身巨大的影响力相悖,而帝王的权威也许正是导致《诗经》图像数量骤减的直接原因。可见,由于《诗经》浓厚的政教导向使得第一类绘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图画数量的有限、政教内涵太过浓重等等。本文共分四个部分。通过梳理美术史内、外《诗经》图与《诗经》的关系,以及以历代《豳风》图与两卷《唐风》图为例,论述《诗经》母题中的文图关系,从而总结出《诗经》文图关系中展现出的特点,包括图像对文本的选择,以及多类型图像的呈现,比如名物图和地理图等等,和《诗经》文图关系在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上的特色与地位。通过对《诗经》的文本及其图像发展历程的系统描述和梳理,反映出《诗经》图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特点,分析经济、政治背景下对《诗经》图产生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以《诗经》文本为线索,以《诗经》与《诗经》图的关系为研究中心,汇总出历代《诗经》图像资料,包括与《诗经》文本相关或再创造的图像,如明代与《豳风》有关的祝寿图。相信此番研究对于拓宽《诗经》研究的路径以及为中国文图关系提供个案研究,都是颇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