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标志着我国出版业开始选择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至2007年底,由政府主导组建的出版集团已达30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出版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图书的品种规模已名列世界出版大国的前茅,行业的经济规模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作为出版产业的主力军——出版集团,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中的一支骨干力量。但是由政府主导组建的出版集团存在许多“先天不足”,集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原有的体制性障碍;在集团的性质、出版产权制度、资产授权经营、领导体制与集团治理结构等问题上,也很难按照文化企业集团建设的内在规律完全理顺;过时的观念及制度变革的滞后依然影响着集团建设的速度。此外,出版集团的组建模式单一,结构同质、出版生产集约程度不高等问题也十分突出。转企改制后,研究我国出版集团存在的这些问题十分必要,从理论上廓清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出版集团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出版产业学、文化产业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出版集团做一系统的研究。首先,对我国出版集团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描述出版集团的组建模式、产权模式、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安排,通过对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及出版集团转企改制的研究,结合出版集团发展的代表性案例、出版产业相关数据的分析,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梳理和归纳我国出版集团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并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提出系统的解释。其次,对国外出版集团的发展规律和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参照国外出版集团成功的经验,对比中外出版集团的发展模式,以期寻求我国出版集团发展路径的借鉴。最后,从建立出版集团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入手,深入研究了出版集团的企业化、市场化,出版集团的股份制,出版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出版集团的专业品质,出版集团的数字化建设和产业融合等新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我国出版集团发展的主要思路、基本路径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