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年,Pope等首次观察到了蒽的电致发光,此后,有机电致发光这一新技术逐渐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已经在照明和显示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与其他的照明和显示器件相比,OLED为冷光源,即在发光的过程中不会主动发热;可实现全固态显示,体积小,抗震性好;响应速度快,主动发光,视角宽,可实现柔性显示等优点,此外,由于环境温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不大,使得OLED产品可以在很多特殊的环境中工作。诸多优点,使得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照明和显示的市场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但迄今为止,OLED器件仍未能实现普及化应用,其中,器件的效率是制约OLED普及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本论文主要探讨了提高光取出效率的方法,对目前常用的提高光取出的方法进行总结,并通过实验,探讨了干涉作用以及微透镜对器件光取出效率的影响。目前,对于如何提高器件的光取出效率,科研人员已经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适当增大有机层与金属电极之间的距离来减少表面等离子模式对器件光取出效率的影响。在减少波导模式方面,许多科研人员采用在基板和ITO/有机层之间添加特殊结构的方法,例如在其间添加一些微结构,如二维光子晶体,周期性管状氧化铝,金纳米线,以及一些低折射率的网格结构,都可以有有效地将束缚在ITO/有机层中的光耦合出来。在减少基板模式方面,研究人员多采用在基板背面制作一些特殊结构的方法,如在基板背面添加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微透镜,贴附散射膜,利用喷砂(sand-blasting)的方法将其表面粗化,或是添加导光板,亦或贴附增透膜,这些方法都可以增大光有基板到空气的临界角,从而提高光耦合输出效率。在实验中,我们首先研究干涉作用对器件光耦合输出效率的影响。分别制作了结构为ITO/NPB/Alq3/LiF/Al的结构,首先固定NPB的厚度为50nm,使得Alq3的厚度分别为10nm,20nm,30nm,40nm,50nm,60nm,70nm,80nm,90nm,100nm;之后首先固定Alq3的厚度为50nm,使得NPB的厚度分别为10nm,20nm,30nm,40nm,50nm,60nm,70nm,80nm,90nm,100nm,利用这两个结构,来研究厚度对光取出效率的影响,即干涉作用对器件光取出效率的影响。同时,在不考虑电学特性的情况下,还用软件模拟了器件的光学特性,并将之与实验结果做对比。结果表明,两组结构的结果基本相同,当厚度较小时,器件的亮度较低,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于,发光层与金属阴极的距离较近,使得表面等离子体模式对器件的影响比较严重;随着厚度的增加,此模式对器件的影响逐渐降低,器件的亮度也逐渐增大;而当器件的厚度进一步增加时,由于吸收,全反射等过程造成的损失又会进一步增大,使得器件的亮度再一次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Alq3和NPB对于器件光耦合输出效率的最佳厚度均为70nm。此后,我们又研究了微透镜对器件的影响。首先利用3D-FDTD方法对器件进行光学模拟,粗略的讨论了半球形微透镜的尺寸以及填充因子等因素对器件的影响,继而制作了红,黄,蓝三种光色的器件,并在基板背面贴附聚合物微透镜。结果表明,贴附微透镜后,器件的光耦合输出效率均有增加,但对于不同光色的器件,光耦合输出效率增加的程度不同,添加微透镜后,红光器件的亮度增加了80%,黄光器件的亮度增加了53%,蓝光器件的亮度增加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