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johnwang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其他文献
中国自从步入改革开放的道路后,逐渐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足,旅游业也开始盛行了起来。数年的时间,旅游业
伴随着近代中国逐渐由内边向外边的历史转换,外边问题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学界对晚清珲春地区外边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从边疆社会史研究出发,以晚清珲春地区外
早在1999年我国的担保行业开始逐步兴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担保行业的兴起可以说对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在经
为了使浙江ZTX有限公司的薪酬管理规范性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相一致,同时完善公司的岗位与薪酬体系有效性、公平性和激励性,在回顾了薪酬管理基本概念、激励理论和薪酬体系设
借助CAE进行结构分析,解决环卫车辆矩形水箱受力结构件设计中的强度、刚度是否满足要求;并对水箱结构进行适当的改进和优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协同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为了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以便于深入研究,根据协同创新实现途径的不同,在
药品数据保护制度源自欧美国家并通过TRIPS协议成为全球共识,我国的国内法和TRIPS协议规定基本接轨。在药品数据保护制度的实施中,围绕着数据的真实性、数据是否享有专有权、
高效的人才战略体系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有利于建立好的用人机制,对于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流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分析
绿色管理的思想是 9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的新思维。在对绿色管理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回顾了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 ,由此提出绿色管理的本质是人
种子是保障农业生产与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种子公司是种子与市场的桥梁,是农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平台。随着国内种子市场国际化,跨国种子集团公司纷纷进入中国,挤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