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认识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改革的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教育活动的实践走向,还决定着教育活动的本体论存在,即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在本质上区别于其它社会实践的根本所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性认识的新进展要求以培养“人”为己任的教育必须从自身内部主动实现教育目的的转型,肩负起促进个体发展的历史使命。
传统教育目的体现为建立在理性秩序设计下的终极者,以期解决和超越人的“有限性”、“矛盾性”、“历史性”等现实局限,因而,作为终极者的人主要表现为理性层面的无限性、价值层面的无矛盾性、存在层面的非历史性。这种至善至美的终极者分为社会精英、规训者和普通大众三个等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最佳终极定位,人所承担或扮演的生活、社会角色等同于整体性、复杂性、鲜活性的人自身,将人片面化、定型化、终极化,生命被职能化、工具化,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性异化。终极者教育目的追求理性设计的“园艺教育观”,将教育视为“造人”的一项工程,维护理性社会和“园艺教育”自身的再生产。
社会发展和理性反思赋予人有限、生成和共生的人性内涵,有限性包括人的差异性、平等性和未完成性,生成性包括人的自治性、超越性和不确定性,共生性包括人的共在性、共融性和非同质性。普通人就是基于人的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应然人格,是开放、多元和自主的生命体,“普通”仅仅是一种人性属性和成人规范的界定,而非实体性的终极目标存在,正是由于有限、生成和共生,普通人的内涵才是不断生成和发展的。与“完美的”、“定型的”、“终结性的”外在于人的终极者不同,有限、生成和共生的普通人折射了人之为人的生命真谛,普通人是生活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自然就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也符合确立教育目的的人类学、心理学和道德规范。所以,从终极者到普通人就成为基于人性的教育目的转型的内在追求。
教育目的转型为普通人的合理性首先体现为社会、心理发展趋势以及理性自身反思与复杂人性观所奠定的人性认识基础;其次,普通人教育所引发的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机制变革则确立了教育自身的合理性。普通人教育践行实践、自由和公正内在地统一于普通人人性自身的教育观,其中,自我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自由则是个体生命意志的本质体现,公正是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共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