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英汉语中的被动语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众多语言学派、语法学家以及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被动语态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然而从整体来看,当前对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研究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原因在于英汉语中的被动语态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很难对两者进行系统深入的比较。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尝试将英汉语中的被动语态进行原型范畴的分类,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合理的汉英被动范畴,并采用比较语言学中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认知的角度对相应英汉被动语态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找出英汉被动语态异同产生的深层机理,从认知的角度更深刻地把握被动语态的本质。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本文将英汉语中的被动句划分为典型被动句与非典型被动句,其中典型被动句分为无施事被动句与有施事被动句,非典型被动句分为状态性被动句与准被动句。在典型被动句中,英语无施事被动句由‘’NP+ Be+ V-en"构成,如"The building was destroyed."汉语无施事被动句由‘’NP+ bei+V+(Compliment)"构成,如“李明被打(死)了”。英语有施事被动句由"NP1+Be+V-en+By+NP2"构成,如"The building was destroyed by the earthquake".汉语有施事被动句由"NP1+bei+NP2+V (+Compliment)"构成,如“他被警察打了,我被他们说糊涂了”。在非典型被动句中,英语状态型被动句由"NP+Be+V-en(Adjective)"构成,如"The window is broken"汉语状态性被动句由"NP(Topic)+V (Comment)"构成,如“桌子擦了”。英语准被动句由"NP+Copular Verb + V-en+(Preposition+NP)"构成,如"I was quite surprised at her words".汉语准被动句由"Patient-NP+V(受/遭/得到,etc)”构成,如“看完电影,我的心灵受到很大震撼”。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典型被动句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产生于从受影响者的角度来描述致使性事件,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表达的必须是受影响者,被动句表述的事件必须是致使性事件。英汉典型被动句的区别主要在于两者对受影响者受影响的程度看法不一致。在英语中,被动句的主语只要受到某一行为的影响即可,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语必须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状态或位置的变化。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汉语中我们不说“鞋子被穿了”,而可以说“鞋子被穿破了”。其次,两者采取的视角也有不同之处。英语被动句采取受事的角度来看待致使结构,汉语则采取非致使者的视角。这说明了为什么与动词所表示的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的受害者能成为汉语被动句的主语,而在英语中则不行。例如汉语中我们可以说“他被杀了父亲”,英语中我们却不能对应地说“Hewas killed father",而得说"His father was killed".对于英汉非典型性被动句,英汉状态性被动句产生的机制基本一致即两者均产生于把致使性事件表达为状态性事件,描述的是受事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结果性状态。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英语状态性被动句由系动词和派生而来的表结果性状态的形容词来表达,因为英语状态性被动句派生的源结构是表事物属性的形容词性结构。而汉语状态性被动句通过主题化的受事和其后的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表达,因为汉语状态性被动句是话题-评论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