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7年7月1日国家卫生部颁布实施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水质指标由35项增加至106项,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并修订了总大肠菌群指标,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饮用水安全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展城市饮用水的微生物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现代城市来说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大肠菌群为指示菌,以我国东部沿海某市饮用水给水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定量风险评价(QMRA)、对数正态分布和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对给水系统进行了微生物潜在风险的评估。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饮用水管网中的病原菌风险评价有一定借鉴意义,对该市的饮用水风险管理有一定指导意义。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揭示了中国东部沿海某市给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潜在风险利用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价(QMRA)方法,分析了给水处理系统中不同处理工艺中的微生物潜在风险,其结果显示:在大肠菌群感染风险方面,水厂本身的大肠菌群的潜在感染风险极低,但是在处理过程中存在大肠菌群感染风险,尤其是臭氧发生池中的大肠菌群感染风险极高;在处理工艺处理效率方面,冬季的大肠菌群预处理效率高于夏季,而常规处理效率低于夏季;在最终出厂水水质方面,没有检测到大肠菌群;此外,在水厂处理过程中还检出了多种致病菌,尤其是表皮葡萄球菌和炭疽杆菌在出厂水中仍然有极少量的检测到。因此该水厂出厂水的大肠菌群感染风险不大,但是需要增加一些处理措施来加强对表皮葡萄球菌和炭疽杆菌等微生物的控制的控制,以避免这些微生物引起的潜在风险。2)揭示了中国东部沿海某市管道特征对管网饮用水微生物潜在风险的影响采用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价(QMRA)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沿海某市城市管网中5种管材(铸铁管、镀锌管、不锈钢复合管、灰口铸铁管、塑料管)以及不同管龄和管径的管道对管网饮用水微生物潜在风险的影响。其结果显示:五种管材的大肠菌群年度感染风险大小顺序为,球墨铸铁管>镀锌管>不锈钢复合管>灰口铸铁管>塑料管;管龄对大肠菌群年度感染风险的影响很大,随着管龄增加,年度风险有明显的增大趋势,尤其是当管龄超过10年时风险会迅速增大;管径对大肠菌群年度感染风险的影响与管径大小有关,当管径小于80mm时,管径对大肠菌群年度感染风险的影响不大,但是当管径大于150mm时,随着管径的增加,生物膜脱落减少,安全风险也相应减小。因此,该市相关部门应尽量选择较合适的管道,并及时更换管龄较长的管道。3)揭示了中国东部沿海某市饮用水管网系统的微生物潜在风险采用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价(QMRA)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数正态分布和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对饮用水管网在正常工况和不利工况下的微生物潜在风险做了相应评价。结果表明,从饮用水管网整体来看,该市管网微生物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在随机抽样的30个样品中,按照国内饮用水大肠菌群3个/L的标准,达标率为83.3%,不达标的样品管龄均比较大;通过30个样品模拟出整个饮用水管网的情况以减少抽样的随机性,其累积概率曲线显示达标率为75%;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对数据进行模拟后,计算所得年度大肠菌群风险,按年度风险不超过万分之一的标准,达标率为70%;而在滞留和水力冲刷条件下,达标率均不足20%,潜在风险明显增大,水力冲刷条件下大肠菌群年度感染风险平均值高达7.1×10-2,比滞留条件下的2.8×10-4高出1-2个数量级,对管网饮用水安全的危害更大。因此,该市管网总体的微生物风险不高,但是不利工况下仍然存在极高的微生物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