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王”悖论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er1978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理想国》第五卷,柏拉图在回应格老孔所提出的“正义城邦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王”主张:除非哲学家当王,或者王通过学习哲学成为哲学家,即哲学与政权完美结合,正义城邦不可能实现,城邦和人类都不可能摆脱邪恶。为了证明“哲学王”主张,柏拉图需要说明谁是哲学家,并说明哲学家是唯一适合统治的人。哲学王悖论就产生于柏拉图对哲学家的界定中,柏拉图的“洞穴喻”表明,上升到理智世界、掌握了最高的知识的哲学家不愿意回到城邦统治,就像走出洞穴的人不愿意回到洞穴一样。惟一适合统治的哲学家不愿意统治,不关心城邦和政治,这就是所谓的“哲学王悖论”。柏拉图要求立法者强迫哲学家回到城邦,强迫他们管理城邦事务,而哲学家统治时必须把统治当作一件必然或不得已的事情,而不是一件本身就好的事情,那哲学家被迫统治是否违背了正义原则呢?柏拉图在第二卷开头曾指出正义是这样一种善:我们要它既因为它自身,又因为它的后果。柏拉图寻找正义,就是为了表明,正义本身就是善,正义对正义者自己是有利的,那么柏拉图为什么还强迫哲学家统治,强迫哲学家做一件本身不是善的事情?这是正义的吗?柏拉图为什么说要求哲学家回来统治是“对正义的人提出的正义的要求”呢?这些都是我们理解哲学王悖论必须讨论的问题。我们如何来理解哲学王悖论呢?这个悖论显然不是柏拉图自己陷入的矛盾,也不是他试图避免或解决的矛盾,毋宁说,在柏拉图看来,“悖论”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柏拉图的目的是将“悖论”揭示出来,让它充分地展示出来。我认为,哲学王悖论本质上是哲学家身上的“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之间的矛盾,实践理性要求哲学家管理城邦,为他人和城邦谋福利,思辨理性则拉着哲学家脱离现实世界,脱离城邦和社会,上升到理智世界,“看”真实的存在和善的形式,追求自己的善。《理想国》讨论的是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所以我们也要回到“个人”来理解“哲学王”悖论。
其他文献
建筑工程是一种“凝固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人类一方面享受着建筑工程带来的各种便利成果,另一方面也遭受着建筑工程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研究建筑工程的人文价值在
通过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一种与康德“理性主义与先验构造方法”截然不同的方法,舍勒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先天”概念。“先天”必须“明晰地奠基于一个直观内涵之上”,“先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大量的农民转变自己的角色,进城务工。但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大量的儿童仍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
本文分五个部分来论述宋代山水题画诗的审美意义、文人人生审美境界的建构及其影响:前言略述题画诗及其发展历程、研究状况,并界定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第一章介绍宋代山水题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