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交往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交焦虑是日常社会交往中常见的心理不适,表现为个体对参与社交情境有紧张不安、忧虑甚至恐惧的情绪反应,往往采取回避的行为来应对社交情境。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社交焦虑将极大的影响个体的职业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大学生作为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特殊群体,对该群体社交焦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结合自尊和归因理论,研究大学生社交焦虑现象的特点。研究表明:一、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影响,不同来源、性别、科别、年级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交焦虑程度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一至大四的社交焦虑水平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呈现出清晰的下降趋势。二、大学生的自尊水平随年级的上升而升高,存在年级差别。来源、性别、科别、独生状况以及学干经历对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三、大学生的总体人际归因趋向于内控,偏重于努力因素,但不同群体大学生存在不同的特点。其中,城镇来源大学生相对于农村来源大学生具有显著的外控倾向;男大学生相对于女大学生、大三年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显著的内控倾向,尤其是在应对失败情境时;理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大学生具有极显著的内控倾向;独生子女大学生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未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相对于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具有非常显著的内控倾向,尤其是在应对成功情境时。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水平、归因方式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社交焦虑与自尊水平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同归因方式中的能力归因、情境归因、运气归因、外控归因、内控归因、外控失败归因、内控失败归因、外控成功归因显著正相关,即社交焦虑程度越高的被试,越倾向于将人际交往情境中的成功归因于外界因素,将人际交往情境中的失败归因为稳定的或是外控的因素;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中的情境归因、外控归因、外控失败归因、内控失败归因显著相关,即应对挫折性事件时的归因方式同个体自尊水平之间的关联更紧密,低自尊被试倾向于将失败看做稳定性事件;低自尊大学生在外控失败归因和情境归因上与高自尊大学生差别显著。五、自尊水平、归因方式中的外控失败归因、以及有无学干经历可以作为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