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是一个文盲众多,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身处大学校园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如金陵大学理学院的孙明经、魏学仁等人在科学救国思潮影响下,大胆尝试在学校教学中引入电影这种新发明。金陵大学的电影教育正式发端于1930年,初步发展于抗战爆发前的数年,完善于抗战期间。经过约20年的积累,金陵大学的电影教育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突破。早期的代表人物是魏学仁,中后期成长起来的领军人是孙明经。在那个贫弱的年代,金陵大学理学院发展电影教育,无法脱离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经费方面。金大电影教育发展的历程,体现了学术与政治间的合作与互动。有知识分子对官方电化教育的主动参与,也有官方对金大电教事业的大力支持。二者实际上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利用电影和播音,辅助发展中国教育,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具体言之,金大理学院电影部与南京市教育局、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国民政府教育部在电影教育(电化教育)上保持了数年的密切合作。其模式是:政府有关部门支持资金与场地,金大理学院则负责专业提供设备和技术人才。此外,金大理学院还与南京地区的中学保持了良好合作,为中学生放映教育电影。到了抗战时期,这种合作更加密切。在大后方,金大电影人在校内校外均奉献着专业知识,参与到抗战建国的事业中,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金大电影工作者并没有被现实环境所束缚,他们始终思考着如何赶超国际前沿,如何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创新,《电影与播音》的创刊就是最好的印证。金大电影人的“电影救国”梦,在国家危难之际应运而出。逐渐走上正轨之后,趋向于专业化与学科化,探索学术,培养人才,关注前沿。然而这样的救国梦,因为种种原因,直到1949年变局到来的时候,也没有实现,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遗憾。客观而言,金陵大学的影音教育,到了 1948年,已经是国内一流,但与美国尚有较大差距。电影教育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学科,与成熟学科相比较而言,尚属稚嫩。1952年的高等教育调整,金陵大学的影音学科整体北上,加入北京电影学校,即后来的北京电影学院。这对当时的南京大学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损失。金陵大学虽然以农林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最为出名,并已经为学界所大力关注。其实,实事求是而言,金大理学院的电影教育也称得上是一大特色。金大影音学科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费困难、时局动乱、生源不足等问题带来了诸多挑战,这也是当时中国教育的整体写照,说明弱国办教育,是何其之艰难。再者,民国时期国人对电影及无线电的认识与重视,远远不够。这算得上是观念认知上的障碍。在诸多困难之下,金陵大学能把电教事业坚持到1952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回首过去,以孙明经为代表的金大电影人,把救国抱负与个人学术志向结合,注重发挥人在工具效用中的核心作用。他们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合作,适应时代需要,秉持学人风范,书写了中国电影教育史的不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