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沿江麦区,近年来以小苗、直播为主的机械化轻简化稻作方式的日益普及,以及优质高产偏迟熟粳稻品种广泛种植,水稻收获期明显推迟,造成大面积小麦推迟播种,因此沿用以往的小麦适播期,已不能适应沿江麦区生产实际的需求。为此,本研究以沿江麦区(江苏镇江)大面积应用的扬麦23为材料,设置5个播种日期和5个播种密度,研究各播期、密度及其组合对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的影响,阐明不同播期(A1,11 月 6 日;A2,11 月 12 日;A3,11 月 18 日;A4,1 1 月 24 日;A5,1 1 月30 日)与密度下(B1,180 万/hm2;B2,240 万/hm2;B3,300 万/hm2;B4,360 万/hm2;B5,420万/hm2)小麦高产形成特点,探求适度晚播期范围及其配套播种密度,为沿江麦区小麦大面积生产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播期的推迟,产量及其穗数、穗粒数、粒重都呈下降趋势;播期每推迟一天,产量下降144.2 kg/hm2、穗数下降6.0万/hm2、每穗粒数下降0.33粒、千粒重下降0.25 g。从密度(基本苗)180万/hm2起,随密度的增加,每公顷产量先增后降,密度300万/hm2产量最高,达7039.9 kg/hm2。随密度的增加,每公顷穗数呈线性递增的趋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线性下降;每增加10万基本苗,穗数增加4.5万/hm2,每穗粒数下降0.23粒、千粒重下降0.08 g。随播期的推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群体茎蘖数随之下降,第一播期(11月6日)各时期茎蘖数明显高于其他播期,差异达显著水平。随密度的增加,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群体茎蘖数呈增加趋势,最小播种密度(180万/hm2基本苗)各时期群体茎蘖数明显低于其他密度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随播期的推迟,小麦植株关键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每推迟一个播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花后20天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下降0.49、0.80、0.68、0.47。随密度的增加,小麦植株关键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孕穗到花后20天叶面积衰减率都显著增加。不同播期及密度处理对小麦主要生育期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随播期的推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每推迟一个播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分别下降0.46、0.81、1.41 t/hm2,下降幅度随生育进程而扩大。随密度的增加,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后降的特征,以300万/hm2处理各生育期物质积累最多。本研究中,扬麦23的适宜播期为11月6日,播量为300万/hm2;迟播后要增加密度,宜在300万/hm2左右,过低过高都利于高产。通过增加播种密度只能一定程度上补偿但不能完全弥补因播期的推迟造成的产量损失。(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含氮率呈下降趋势,总吸氮量不断升高。小麦关键生育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均表现为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小麦关键生育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均表现出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B3处理下最大。不同处理间氮素积累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表现基本一致,都呈现出S形曲线的积累动态。播种至拔节期积累相对较少,拔节至开花期的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花后氮素积累趋于平缓。小麦播种至拔节、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阶段氮素积累量总体表现为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小麦播种至拔节、拔节至开花阶段氮素积累量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B3处理下最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处理间氮素吸收速率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出先增高再降低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播种至拔节期吸收氮素的速率最低,拔节至开花期,吸收速率最高,花后氮素吸收速率又逐渐降低。小麦播种到拔节、拔节到开花、开花到成熟各阶段植株氮素积累速率均表现为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氮素利用率方面,随播期推迟,小麦氮素偏生产力、百千克籽粒需氮量、氮素吸收效率随之降低;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氮素偏生产力、百千克籽粒需氮量、氮素吸收效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差异达到显著。氮收获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本研究结果表明,播期与密度对小麦植株氮素吸收与利用均有显著影响,播期推迟使小麦各阶段的含氮率、吸氮量及氮素积累量显著降低,不利于小麦的氮素积累。增加播种密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但是无法弥补播期过迟所造成的影响。适宜的播期与播种密度组合有利于提高小麦植株氮素吸收量和利用率。(3)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籽粒加工品质有显著影响。随播期的推迟,籽粒硬度、容重和出粉率呈降低趋势,且硬度、出粉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容重差异不显著;降落值呈上升趋势,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随密度的增加,出粉率、籽粒硬度及容重随之增加,降落值则呈下降趋势,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随播期的推迟,各处理间籽粒蛋白质、干面筋、湿面筋含量随之降低,且变化差异显著。在同一播期内,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干、湿面筋含量呈现先增加的趋势,并表现为低密度处理的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显著低于高密度处理。相同密度处理下,高峰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与反弹值均随播期的推迟呈现出显著升高的趋势。稀懈值随播期推迟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差异达显著水平。同一播期不同播种密度处理小麦淀粉的糊化特性具体表现为,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各个播期内小麦淀粉的高峰粘度、低谷粘度与最终粘度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且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小麦的稀懈值随密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小麦的反弹值受密度影响较小,差异不显著。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在播期与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表现总体较为稳定。随播期的推迟,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评价值均显著降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推迟播期,弱化度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同一播期内,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的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逐渐降低,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增加播种密度,弱化度先降低再升高,评价值先升高再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提早播期,对小麦籽粒加工品质的提升有利;提高播种密度,对小麦籽粒加工品质也有一定帮助。适当推迟播期、降低播种密度对小麦降落值提高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