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对新型城镇化作了重要论论述。新型城镇化是人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涵型城镇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内涵型城镇化对拉动内需、解决“三农”难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破解城乡二元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加快城镇化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机构以及促进经济建设是政府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因此,站在省级地域层面,从计量经济角度进一步厘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更全面、更真实客观的测度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持续推进省域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制定何种政策来引导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综上,本文立足于对现有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估,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改进。在衡量经济增长水平时,本研究引入了校正后的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夜间灯光强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它能够反映官方GDP统计数据难以囊括的一些信息,比如未能被准确记录的非正规经济或者地下经济。因此本文通过客观赋权法的熵值法计算出人均GDP与夜间灯光数据的权重,并构建二者的线性综合评价指标,从而更加全面的反映经济活跃程度。在衡量产业结构变迁程度时,本文引入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耦合程度和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对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本文使用2000-201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F检验以及Hausman检验等一系列数据准备过程,构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Panel-VAR)模型,对我国省级层面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程度之间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最终,本文得到了如下结论:(1)引入夜间灯光数据的模型拟合优度以及系数显著性要明显优于传统模型,说明通过构建夜间灯光数据与人均GDP综合评价指标的方式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是具备可行性和可靠性的。(2)在改良的模型中,经济增长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率的促进效应被略微削弱,而产业结构变迁程度带来的影响要显著增强。(3)经济增长对所有区域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均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正效应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对所有区域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对不同区域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产生的影响差异较大: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二者之间的影响为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在西部地区这种积极影响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约16%。而在中部地区,二者之间却呈现出显著的负向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是将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置于一个完整的体系中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第二点是在衡量经济增长水平时,本文引入了校正后的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因为灯光强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所以本文通过客观赋权法构建夜间灯光数据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综合评价指标,以一种更全面的角度来评估真实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完善了多数研究未涉及产业结构变迁的两个维度的局限之处。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划分地域时,采用传统的东中西部地理位置的划分方法,参考最新出台的“新一线城市”的标准,按照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来划分地域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另外由于省级数据难以收集,导致部分指标在某些省市的数据无从获取、缺失量级较大,因此未能加入实证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