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摩登”一词源于英文“Modern”,发祥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其间被译为“时髦”,最后被定义为“时尚”。从摩登一词的本土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现代的”或“近代的”代名词引入中国以来,其间经历了音译的“现代的”西方文明“表象”到本土化的“时尚”过程。其概念在不断地变化和内涵外延的不断扩大。并由此作为西方文明的文化元素为中国的文化所吸收并固定下来。在其主流含义方面较为鲜明并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趋新内容。“摩登”作为一个从外来语中产生的表征带有西化特征的新文化概念,在中国人的传播和解读过程中,不仅指代漂亮、美丽、时髦、时尚的代名词,同时还含有外来的、西化的、陋俗的、变态的、出格的等涉及贬义的内容。从摩登一传入中国以及中国人在运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差异和争议。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近现代以来国人与西方文化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碰撞与摩擦的具体体现。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思想舆论界围绕着“摩登”现象产生了“摩登”问题,从而形成了摩登肯定派与摩登否定派之间的论争。本文以摩登传入中国之初的20世纪20、30年代间所发行的报纸杂志为研究线索,力图从社会文化史角度,围绕着“摩登”一词的产生与扩散,以及“摩登”现象所带来的文化论争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同时,对“摩登”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论述,并将其放到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讨论,从中总结出可以为当代文化建设有益的历史素材和经验。文中试图把摩登现象放到20世纪初中国历史大背景中进行讨论,论述摩登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与现代西化思潮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