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文献报道,CABG术后AF的发生率在5%~40%。CABG术后AF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影响左室收缩期有效射血量,导致血栓栓塞,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延长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影响生活质量,甚至造成术后病残率及死亡率上升。本研究探讨非体外循环(off-pump)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AF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利用非线性科学,通过心电图检查,对OPCAB术后AF患者的心电信号进行分形维分析。为此我们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后房颤(AF)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查阅病例,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外科2014年1月~2014年6月连续468例OPCAB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组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AF组)和非房颤组(NAF组)。终点事件:症状或无症状AF的首次发生。收集围术期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相关危险因素。结果:OPCAB术后AF发病率为21.79%,主要发生于术后5天内。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机械通气时间、高血压病史、吸烟史、P波离散度(Pd)、P波最大时限(Pmax)、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近—中段狭窄≥50%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66岁)、LAD≥38mm、LVEF≤40%、Pd增加(≥39ms)、Pmax延长(≥110ms)、hs-cTNT升高(≥0.226ng/ml)、NT-proBNP≥390.45pg/ml、RCA近—中段狭窄≥50%与术后AF发生的高度相关。结论:高龄(≥66岁)、LAD≥38mm、LVEF≤40%、Pd增加(≥39ms)、Pmax延长(≥110ms)、hs-cTNT升高(≥0.225 ng/ml)、NT-pro BNP≥390.45pg/ml、RCA近—中段狭窄≥50%是OPCAB术后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AF患者房颤波(f波)的分形维数与LA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外科OPCAB术后发生AF的共10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利用分形维的原理得到AF患者f波的分形维数D值(D=K+1,K为近似直线的斜率),结合超声心动图测量LAD,将D值与LA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值越大,引起f波形态不规则度、粗糙度及复杂度越高,LAD越大;D值越小,f形态波相对简单,LAD也越小。D值大小和LAD大小呈正相关(r=0.869,P<0.05)。结论:OPCAB术后AF患者f波的分形维数(D值)与f波形态的复杂程度成正相关,D值对OPCAB术后患者LAD具有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