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不同类型、不同分级心律失常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心率变异性和动态血压监测中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值、不同时间段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等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提供参考。研究对象:高血压组(1组):选择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66例,男性136例,女性130例,平均66.41±2.8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为高血压。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检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高血压伴房性心律失常组103例设为A组、高血压伴室性心律失常组80例设为B组、单纯高血压组83例设为C组。高血压伴房性心律失常组103例,根据KLeiger分级分为五组,其中一级偶发房性心律失常组21例为A1组,二级频发房性心律失常组36例为A2组,三级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组33例为A3组,四级成对房性期前收缩组10例为A4组,五级短阵房颤、心房扑动组3例为A5组;高血压伴室性心律失常组80例设为B组,根据Lown分级标准分为四组,Lown二级以下偶发室早组28例为B1组,Lown二级频发室早组16例为B2组,Lown三级多源性室早组14例为B3组,Lown四级成对、室速组22例为B4组。对照组(2组):同时期来我院体检正常的患者62例设为对照组,男32例,女30例。平均年龄65.85±2.34岁。研究方法联合应用动态血压监护及动态心电图及相关软件分析系统剔除期间收缩前后的R-R间距及所有比前一个R-R间距延长20%以上的R-R间距,记录各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PNN50、RMSSD以及24小时血压平收缩压(24h-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等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指标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1、1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79%,2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0%,1组较2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1组较2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2、A、B两组较C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降低。以A组降低更明显。心率变异指标随心律失常分级升高而降低(P<0.01)或(P<0.05)。A、B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与C组相比A组患者24h-SBP、d-SBP、n-SBP以及B组各指标均随等级上高而升高(P<0.01)或(P<0.05),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高血压组患者较正常体检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HRV各指标均明显低,说明高血压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2、HRV和动态血压检测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