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一片蓝天下,有不同的气候;同一块大陆上,有不同的水土;同样的人 类,会有不同的作为。大约一万年前欧亚大陆陆续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形成了 定居农业生活方式;青铜时代,分化成游牧与农耕两种经济文化类型;这两种 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人群之间展开了长达数千年的对抗与交流;后来又趋于统 一。本文主要利用东亚的材料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旨在探讨人类 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融合与认同之道。 1、游牧与农耕同源于原始农业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刀耕火种加速了森林向草原植被的演化; 蒙古草原和中原几乎同步进入了定居农业时代。他们以同样的方式播种同样的 作物(粟、黍),饲养同样的家畜(有猪、狗,少牛、羊,无马),居住同样的 房子(半地穴式),陶器亦大同而小异。进入青铜时代,蒙古草原和中原人类 的生活方式开始分化。由于气候的变迁和绵羊、马及相关技术的引进使蒙古草 原逐渐游牧化;同时中原发展了精耕细作的灌溉农业,大量草地被开垦为耕地, 形成了种植业占绝对优势的定居农耕生活方式。春秋战国之际,东亚大地上出 现了游牧与农耕的明显分野;长城的修造是其标志。 游牧与农耕的分化始于西亚,完成于东亚,这就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先有蛮夷,后有戎狄,夏居其中。夏商周三代蛮夷戎狄纷纷入主中原,加 入华夏,才有诸夏。夏出于夷而肚于夷,春秋战国时代褒夏贬夷开始形成风气。 其实夷夏同源,且可以相互转化。2、有不正义的和平,椭正义的战争;或者说有互害的和平, 没有互利的战争 游牧与农耕分化之后分别形成了游牧与农耕民族,由此进入了冲突与交流 的时代。从匈奴到蒙古约二千年间游牧与农耕民族大部分时间处于相对和平状 态,主要表现为契约和平、征服和平、隔离和平,均为不平等和平。相对和在 是战争的结果;亦客易转化为战争。游牧与农耕民族之间有南征,有北伐,还 有无数次的南侵与北袭,均是得不偿夫或有失无得,没有一次是互利的。我们 没有发现哪一次战争是正义的,是值得歌功颂德或学习重演的。 不管是游牧还是农耕民族大都向往和平;只有极少数人渴望战争;但一旦 卷入战争人们大都会丧失正常的判断力。面对不正义的和平与战争,人类往往 不知所措。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促使游牧与农耕民族走上了和解之路。3、游牧与农耕民族的融合和认同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 明清以降,蒙古草原重新开始了农业化的进程,民间贸易逐渐深入,草原 上出现了城镇生活,从而改变了游牧社会的经济基础,加强了草原与中原的经 济联系。儒、道、佛,特别是藏传佛教在蒙古广泛传播,改变了游牧民的信仰 体系和精神风貌,人心思定。盟旗制度的实施限制了传统游牧;重组了社会; 草原与中原实现了政治统一。农业化、佛教、盟旗制度都有利于游牧恢复定居, 游牧与农耕民族走上了融合和认同之道。 游牧与农耕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作为认同的基础。就文化而言,有一 些国素是同源的,例如天崇拜与龙崇拜;有一些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产物,如炎 黄传说和夷夏观念。不同文化困素的交流亦促进了文化的同一,如冠带与丝茶。 就血缘而言;游牧与农耕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夷与夏;历史上两者之间的混血经 常进行,以至于当代北方汉人血缘上更接近于蒙古族而不是南方汉人。面对席 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游奴与农耕作为民族特征将不复存在。唯有短视仍然妨 碍但不能阻止游牧与农耕民族的认同。他们不仅有共同的历史;更有共同的未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