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可以肯定,星形细胞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子参与逐步积累的基因突变过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病变早期影像学表现往往不明显,加上临床医师判断上的主观性,仍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星形细胞瘤的预后与其生物学行为特性密切相关,临床上在术前多根据病程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人为的作一粗略估计,往往与术后病理结果存在一些偏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改善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早期发现肿瘤,提高术前诊断率,并客观了解其生物学行为特性,从而制订详尽的治疗方案,对提高临床治疗质量及改善病人预后有积极意义。
临床上亟需某种指标用于星形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这对于肿瘤防治有重要意义。近来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IGFs)在癌症细胞的转化机制及肿瘤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包括脑肿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是Salmon及Daughaday于1957年首先在血清中发现的一种促生长因子。体内多种组织可以合成并分泌IGF-I。研究表明,IGF-I对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Ⅱ(IGFBP-Ⅱ)是IGF系统活性的调节因子之一,能与IGF-I受体竞争结合IGF-I从而调节IGF-I的生物学活性,IGFBP-Ⅱ还具有不依赖IGF的调节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
本实验通过检测分析星形细胞瘤患者血清中IGF-I及IGFBP-Ⅱ的表达情况,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IGFs)与星形细胞瘤发生的关系及其机制,并初步尝试在术前寻找一有助于星形细胞瘤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客观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