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作家朴婉绪(1931-2011)和中国作家张洁(1937-)是在中韩两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女性作家。两位作家在成长经历、文学创作、作家意识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点。与两位作家的成长经历有关,她们作品中出现了父亲不在和母系家族的共同主题,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选取两位作家代表性的‘父不在’小说,分析和比较父不在的情况下两位作家作品中母女关系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进一步探究这种变化的意义。本文运用了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理论,拉康的‘父亲之名---一种能指符号’等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以及平行研究的理论对两位作家小说中出现的母女关系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有朴婉绪的《裸木》、《这么多的酸模都让谁吃了》、《那座山真的在那儿吗》, 以及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无字1,2,3》等作品。朴婉绪和张洁的‘父不在’小说中母女关系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合作和依存阶段。朴婉绪的小说中,母亲和女儿在代理父一哥哥的存在下,为了生存相互合作和依存。而张洁的小说中,父亲在现实生活中是缺失的,在这种情况下母女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形成了坚固的纽带关系。张洁小说中母女之间是坚固和亲密的关系,而朴婉绪小说中母女之间虽然相互依存但是缺乏亲密感。第二,矛盾和冲突的阶段。母女之间的关系从合作和依存走向了矛盾和冲突。朴婉绪的小说中,儿子(哥哥)在战争中死亡或者负伤。母亲由于看重儿子而忽视了女儿的存在,母亲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了母女之间矛盾的产生。而张洁小说中,母女之间主要由于女儿的恋爱和婚姻问题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在两位作家的小说中母女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是不同的,这和作家的个人经历有关。朴婉绪和母亲在6.25战争中经历了哥哥的死亡,对于母亲来说儿子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儿子的死亡对母亲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张洁曾经历过两次婚姻的失败,在恋爱和婚姻问题上和母亲的冲突非常多。第三,脱离和逃脱的阶段。在母女间的矛盾和冲突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女儿从母亲那里脱离出来。朴婉绪的小说中女儿主要通过恋爱和婚姻的方式从破碎的家庭里脱离出来;张洁的小说中女儿主要是通过拒绝婚姻和出国的方式试图从母亲不幸的家族命运中逃脱出来。第四,理解和回归的阶段。朴婉绪的小说中,母女之间由于共同的战争体验而相互理解和和解;张洁的小说中由于对女性不幸命运的怜悯和同情,女儿理解母亲并且试图回归母爱。本文从三个层面对母女关系变化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即,对作家意识(对父权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不幸的同情),对父权秩序的弱化和丧失的影射,以及对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和变化的记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