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模式掩蔽是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当刺激物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时,刺激物之间就会相互干扰或掩蔽对方。因此在视觉掩蔽中,目标刺激物的可见度会因同时或在时间上接近的掩蔽刺激物的出现而降低。它与目标刺激物和掩蔽刺激物呈现的时间以及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关,也与两者之间的空间位置相关。了解掩蔽现象的产生机制不仅对视觉信息加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还关系到对其它一系列认知过程的理解。同时,研究视觉掩蔽的产生机制也为研究不同特殊被试群体的视觉功能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手段。因此,探讨视觉模式掩蔽的机制一直是认知心理学所关注的问题。
目前对于视觉模式掩蔽产生机制的解释较普遍的有两种,一种认为,在视觉信息加工的高级阶段,后出现的刺激物打断了先前出现的刺激物的知觉,从而使得先出现的刺激物的可见度降低;另一种认为,可见度降低是由于表征两刺激物不同信号特征的神经元之间的具有相互抑制作用。分析研究模式掩蔽的相关实验可以看出,在掩蔽效应中,先后闪现的两刺激物的呈现时间均控制在感觉记忆维持的时间范围内,以视觉信息加工的角度来阐述其机制。这可以得到启示,掩蔽效应的发生可能与感觉记忆的加工有关。
Erikson和Collins在研究中发现感觉记忆具有无意识的整合加工功能,马振铃等人的研究中发现感觉记忆可以进行有意识地加工。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尚未获得将感觉记忆的加工与视觉模式掩蔽的研究联系起来的证据。人们也不清楚掩蔽到底发生在视觉信息加工的哪一阶段,即到底是发生在感觉记忆阶段还是短时记忆阶段,这就使得视觉加工功能的研究也存在很大困难。其原因是,由于掩蔽效应发生的时间很短,因而在实验设计方面非常困难。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关于模式掩蔽机制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时间的角度来进行的,即将刺激物显示的时间控制在几十毫秒的范围之内。由于显示时间较长,感觉记忆信息很容易转入到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人们难以将掩蔽效应与感觉记忆联系起来,而趋向于研究记忆系统的高级加工阶段,而对初级阶段-------感觉记忆阶段避而不谈,因此他们认为掩蔽发生在记忆系统的高级阶段。方法学上的困难一直是研究本问题的一个困扰。因此,本文拟用一种新的微持续和微间隔方法,将目标与掩蔽物的显示时间以及ISI控制在几毫秒的时间范围之内,以‘屏’为单位来计算时间。并利用这一方法进行一系列具有创新设计思想的研究,主要内容有:
1.根据感觉记忆维时短的特点,本文拟用一种研究视觉模式掩蔽机制的新方法-----微持续微间隔方法,该方法通过控制信息呈现的时间,使刺激物显示时间严格控制在几毫秒的范围之内。
2.通过视觉模式掩蔽实验,发现目标刺激物的可见度在以下实验条件下减弱或加强:a.随掩蔽刺激物的显示时间增加而减弱;b.随ISI的增加而减弱,但当ISI增加到一定时间范围时,目标刺激物的可见性又不受掩蔽物的影响;c.随目标刺激物显示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3.通过视觉模式掩蔽实验,发现在感觉记忆维持的时间范围内,刺激物亮度极性对目标的可见度影响不同:当掩蔽物极性为黑色时,目标刺激的可见度几乎不受掩蔽物呈现的影响;当掩蔽物极性为白色时,目标的可见度受掩蔽物呈现的影响显著。
4.基于上述现象,建立视觉模式掩蔽与感觉记忆之间相联系的判据:由于目标刺激呈现时间、掩蔽刺激呈现时间以及ISI这三个时间量严格控制在感觉记忆维持时间范围之内,表明视觉模式掩蔽发生在感觉记忆范围之内,与感觉记忆的加工相关。
5.基于上述现象,提出注意是影响掩蔽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当ISI增加时,目标的可见度会降低,说明被试注意目标的时间不够,随着ISI增加,目标的可见度提高,表明被试注意目标的时间越来越多,因而可以使得感觉记忆信息可以实时地转入到工作记忆而不再被掩蔽。
6.基于上述现象,提出独立事件的概念:当目标显示四屏,再插入一屏ISI时,无论掩蔽物显示屏数为多少,目标均不会被掩蔽,说明目标已形成了一个独立事件,不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
7.基于上述现象,从能量的角度解释白色物体可掩蔽目标,黑色物体则不能掩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