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货币政策如何进行传导、影响经济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是通过“货币渠道”还是“信贷渠道”。“货币渠道观点”与“信贷渠道观点”的差异在于,前者在描述货币传导机制时主要考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存款),而后者主要考虑的是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贷款)。信贷观点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影响银行贷款,从而影响投资,导致产出改变。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信贷观点受到了货币理论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提出。它认为金融市场是不完美的,存在着大量的金融摩擦和缺陷,银行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在解决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其他摩擦方面存在不可替代的优势。据此,持信贷观点的货币理论家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理论。银行信贷渠道强调的是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影响银行向借款者的数量和价格来影响实际经济(Bernanke和Gertler,1995)。该理论的核心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供给变化,然而西方学者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影响,且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银行贷款供给这一问题论说不一。对于我国而言,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不高,市场存在缺陷、金融摩擦等现象,这为银行信贷渠道在我国提供了存在和发挥效力的土壤。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取消了贷款限制额控制,这项改革在制度上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的开辟奠定了基础。除此以外,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银行信贷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银行及其资产结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研究货币政策能否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影响银行贷款供给,商业银行如何在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中发挥其中介作用。基于“银行信贷渠道”的银行贷款供给者,即商业银行的角度,我们从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第一个方面是考察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来影响贷款供给量;第二个方面是具有不同内部特征的商业银行,其贷款供给量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将影响银行贷款供给量的因素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银行内部特征因素,即其自身的资产负债状况,包括资产规模、流动性水平和资本充足水平三类;另一类是银行外部因素,即为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不对贷款供给直接产生影响,而是通过银行内部特征因素发挥效用。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将表中的资产规模、流动性水平和资本充足水平作为重要的分析指标,以银行信贷渠道适用于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为前提条件,在相关研究理论与假设的条件下,提出了文章的研究框架及理论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14家商业银行在1998——2008年期间的面板数据,根据计量经济学知识构建一个含有AR(1)的动态不可观测效应模型,考察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且具有不同特征的商业银行贷款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是否具有差异的问题。为了消除资产负债表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健性,文章中运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两步法进行实证分析,由实证结果发现:资产规模、流动性水平、资本充足水平这三个银行内部特征因素会影响贷款供给量,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资产规模因素和资本充足水平因素影响信贷供给量,并且具有不同资产规模和资本充足水平的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不同。全文一共包括六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言,对为什么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研究货币政策与银行贷款供给、银行贷款供给与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关系进行了选题说明,提出了研究意义与目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认识。首先,按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阶段,描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真正意义上的源头;对传统、经典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进行了总结;归纳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梳理上,认识了银行信贷渠道的模型及其发展。最后,提出了研究的切入点。第三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从银行信贷渠道在我国有效的三个条件、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是能够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影响银行信贷供给的。第四章是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的构建。首先,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个方面建立在考察货币政策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第二个方面是分析具有不同内部特征的商业银行,其信贷供给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是否具有差异;其次,由第一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影响银行信贷供给量的因素,将其归纳为银行内部特征因素和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内部特征间接发生效用的因素,并建立了银行信贷供给量的理论模型,最后,从第二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当商业银行的内部特征不同时,货币当局实施的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供给量的影响程度是否不同,同时利用数学推导建立了理论模型。这为后面进行实证分析提供了支持。第五章是实证分析及结果说明。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证模型,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实证模型进行了估计,并对实证的结果进行了解释和说明。第六章是结论及建议。在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总体而言,本文的特点在于:1、进一步探索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通过商业银行的内部特征如何发挥作用。已有文献着重分析银行信贷渠道的有效性,论文除了分析银行信贷渠道在我国有效外,着重考察了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措施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过程中如何发挥其重要的中介作用。2、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传递反应。将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内部特征和银行贷款供给这三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结合宏观经济环境与金融市场的变化,着重考察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不同于以往只研究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渠道或商业银行内部特征单方面的文献。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在相关经济理论和假设条件下,运用数学推导构建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这使得本文构建的模型更加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行为,即其行为具有的持续性、习惯和偏好等,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本文尚存在可继续改进之处,文章中仅从银行贷款供给这一角度考察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渠道,未结合银行贷款需求,在后续的研究中可联立银行贷款供给和需求进行考察,使得研究框架更加完善。还有就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问题,本文的实证模型中的样本银行只有14家银行,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搜取更加全面的数据资料,加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社等进行分析,使得样本的代表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