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里分建筑是最具武汉地方特色和最能体现近代武汉市民生活的居住建筑类型。时至今日,大量里分住宅在城市化进程中轰然倒塌,幸存的里分由于年代久远,居住条件已不能满足住户的基本生活需求。此类建筑中的精品列入保护建筑之列实为展示城市历史形象、传承城市文化意义的需要。保护并非静态保护。生活在其中居民的自发性改造行为,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物质载体的同时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本篇论文关注的内容。本文讨论的空间异化现象是指历史住区的原有空间格局已不能适应住户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住户通过改变原有一部分空间初始用途,使其具有不同于原型空间原本设定功能的某些新的属性,从而促使空间和日常生活之间由失衡状态走向新的平衡状态而采取的一种空间策略。这种改变空间初始设定属性的现象就是空间异化现象。以优秀里分建筑汉润里为例,汉润里历史住区的空间层次十分丰富,包括公共空间(主巷及前巷)、半公共空间(后巷)和私密空间。住区内各居住单元的空间层次同样丰富,包括半公共空间(前天井、堂屋、楼梯间、后天井、天台)和私密空间(卧室、厨卫等)。其中各居住单元的半公共空间是空间异化现象发生频率、程度最高且内容最丰富的区域,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素材基础。同时,33个居住样本的半公共空间分属三个户型类别,又提供了居住原型不同、居住需求不同而致半公共空间的空间异化展开程度不同的丰富研究素材。首先,本文提出人的生活需求和空间改变之间的失衡与平衡关系,对比从原型到变体半公共空间的空间格局变化,概述汉润里住区半公共空间的空间异化现象及其动因;其次,通过对汉润里半公共空间的自发性改造制约因素及主导因子、空间格局、空间限定手段及其围合材料等关联因子的详细分析,归纳出空间变化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空间关系的变化机制;最后,通过三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总结出汉润里住区几种半公共空间的空间异化类型。本文从观察当前空间异化状态到追溯空间的中间及初始状态信息,继而求证当前状态存在缘由的过程中,归纳出汉润里半公共空间空间异化的若干特征。本文对历史住区空间异化现象的关注,实属具有普适性的空间问题探索范畴。希望本文对汉润里住区半公共空间的空间异化现象剖析的方法和成果,能应用于历史住区同类问题的探讨、提供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