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腰丛(Lumbar plexus,LP)由椎间孔发出的第12胸神经根部分前支、第1至3腰神经根前支和第4腰神经根部分前支组成,自椎间孔发出向内、向下穿入腰大肌,并走行于腰大肌后内四分之一象限。该神经丛主要支配大腿外侧皮肤(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大腿和膝关节前方的皮肤(股神经Femoral nerve)、大腿内侧面的皮肤(闭孔神经Obturator nerve)感觉。腰丛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LPB)在腰丛周围注入局麻药液,使其所支配的大腿前方、内侧、外侧区域产生麻醉效果,对神经传导功能起到阻滞作用。腰丛阻滞选择性麻醉或镇痛单侧下肢,是该麻醉实施的重要一部分,超声引导短轴平面内法腰丛阻滞已被证明能为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但腰丛位于躯干深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改变以往的盲探技术,使穿刺更加有的放矢,增加了入路选择,并且由于穿刺过程全程可视化,避免鞘内及椎管内注药。单纯超声引导可完成大部分浅表的神经阻滞,因为高频超声分辨率较高,穿刺角度尽量与超声波束垂直,所以针尖能清晰显现。但是,腰丛通常位于躯干深部,超出了高频探头的使用范围,穿刺角度也非常有限,低频探头成像效果受到影响。双重引导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发挥各自优点。超声可见针尖与腰丛神经根、椎间孔、腰大肌等解剖位置实时关系。神经刺激器可诱发支配区域运动反射,间接反映有无鞘内或椎管内注药。结合神经刺激器的运用可大大提高超声低频探头引导安全性和有效性。传统的穿刺入路并不易超声引导,目前并没文献证明哪种超声引导腰丛阻滞技术最适合。短轴平面内法,超声探头横向置于背正中线,横突等骨性结构对超声波进行阻挡,造成后方无回声区域,腰丛神经根及椎间孔常位于该区域内。如果仍然采用后入路进针,不能将穿刺针全程实时显影。为了避免这个缺陷,我们借鉴超声引导三叶草腰丛阻滞技术,开发了一种替代的沙滩椅法腰丛阻滞技术,将探头横向置于侧腹部髂脊头侧,显现横突、椎弓根、脊柱外侧缘形成的类似“沙滩椅”的连续高回声影,于探头长轴外侧旁开1cm进针,贴近横突(transverse process,TP)朝向椎体外侧的“彩虹”条状高回声,该穿刺路径没有横突阻挡、全程实时显影。根据我们两年的临床实践,我们假设双重引导沙滩椅法阻滞后能提供与短轴平面内法相同的患侧阻滞效果,并且能降低硬膜外阻滞率。研究方法:60例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沙滩椅法组与短轴平面内法组。主要指标阻滞后5min、15 min、30 min双侧感觉及运动阻滞率及硬膜外阻滞发生率。次要指标包含图像定位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患侧感觉及膝关节运动阻滞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所有相关数据由不知情观察员收集。试验结果:60例接受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沙滩椅法组与短轴平面内法组。在研究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腰丛阻滞后5min、15min、30min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无统计学差异。腰丛阻滞后5min、15min、30min两组患侧感觉与运动阻滞率没有明显差异。两组的健侧感觉与运动阻滞率在5min时没有差异,但是,15min及30min时沙滩椅法组健侧感觉与膝关节运动阻滞率明显低于短轴平面内法组,分别为(1例(3.3%)VS 9例(30.0%),P=0.006)。硬膜外阻滞发生率,沙滩椅法组明显低于短轴平面内法组,分别为(1例(3.3%)VS 9例(30.0%),P=0.006)。沙滩椅法组图像定位时间明显少于短轴平面内法组,分别为(34.2秒;95%CI,[28.2-40.2]VS 48.9秒;95%CI,[42.9-54.9],P=0.001)。超声图像评分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00。穿刺时间,沙滩椅法组明显少于短轴平面内法组,分别为(85.0秒;95%CI,[68.8-101.2]VS131.4秒;95%CI,[99.8-162.9],P=0.013)。穿刺次数,沙滩椅法组明显少于短轴平面内法组,分别为(2.7±1.3vs4.5±2.1,P=0.000)。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双重引导腰丛阻滞沙滩椅法定位时间、超声成像效果、穿刺时间、穿刺次数优于短轴平面内法,能提供与短轴平面内法相似的患侧感觉及膝关节运动阻滞阻滞效果,降低硬膜外阻滞发生率。故可作为双重引导腰丛阻滞的又一种优良技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