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之一,是临床上绝大多数肿瘤患者的致死原因。血源性播散和淋巴道转移是常见的转移途径,血管生成和血源播散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的角色研究较为深入,许多针对抑制血管生成的靶向制剂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如贝乏单抗、恩度等,取得了可喜的疗效;肿瘤组织的血管和淋巴管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淋巴管生成可能在肿瘤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鉴别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的特异性标记物,有关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远滞后于血管。Podoplanin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专门识别淋巴内皮细胞,是淋巴内皮的特异性标记物。研究表明Podoplanin在人肾足突细胞、乳腺的肌纤维母细胞、间皮细胞等多数组织细胞上表达,偶尔在人表皮细胞的基底层上也能见到局灶表达;在部分鳞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生殖细胞瘤中也能检测到Podoplanin的表达,但还未发现在大多数腺癌包括肺、结肠、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其生理功能尚不明确,在体外能诱导血小板聚集,在癌发生、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2-40单克隆抗体能专门识别人Podoplanin,近来D2-40商业化的广泛应用使研究肿瘤淋巴管生成成为可能。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其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占90%以上,但西方国家主要是食管下端或食管胃结合处腺癌。与其它胃肠道肿瘤相比早期淋巴管扩散是食管癌的特性,淋巴结转移与否是食管癌病人的重要预后因素,但有关Podoplanin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食管癌组织中淋巴管生成的特点了解太少,尤其用Podoplanin评估食管癌淋巴管生成与病人预后关系的研究国内外亦鲜有报道。在本项研究中,我们用D2-40来研究Podoplanin在食管癌组织中主要是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定量评估食管癌病人的淋巴管生成,研究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食管癌提供新的策略。
病例与方法:选择78例山东省肿瘤医院2003年1月~2004年7月间手术后食管癌存档石蜡包埋的组织蜡块,全部为鳞状细胞癌,除外行新辅助化疗、既往有其它恶性肿瘤和术后1个月内死亡者。从中取20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距瘤组织≥5cm)作为对照。通过了临床和病理记录获得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状态、组织分级、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等病理资料,基于先前Podoplanin在腺癌上基本未见表达的研究结果及食管腺癌和贲门腺癌分类的争议性,本研究未再包括食管腺癌。根据2003年AJCC和UICC肺癌国际分期提供的标准进行临床分期。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上述标本进行D2-40单克隆抗体染色,由两位病理医师分别双盲阅片,Podoplanin染色阳性的管腔样组织结构认定为淋巴管,参照Weidner等的标准计数微淋巴管密度。通过电话或信件分别在术后1年、2年、3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计量资料以X±S表示,差别比较用t检验;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方法来确定,差别用log-rank检验方法;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果:
Podoplanin免疫组化染色定位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显色呈棕黄色,血管内皮细胞不染色。
1、在食管鳞癌细胞上没有染色,血管内皮亦未见染色。
2、食管鳞癌内部间质中存在少量Podoplanin染色阳性的淋巴管,多呈零星的分布,且管腔多闭锁呈条索状。
3、食管鳞癌周围组织LMVD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LMVD(P=0.030),亦显著高于癌内部间质中LMVD(P=0.014),且多分布在靠近粘膜的周围组织。
4、在侵润深度达T3-T4的(P=0.012)、Ⅲ期~Ⅳ期的(P=0.013)和伴淋巴结转移的(P=0.030)等病理特征的食管鳞癌病人的LMVD相对较高。
5、低LMVD比高LMVD的病人倾向于有较高的生存率(52.2%vs42.3%,P=0.283)。
结论:
1、Podoplanin在食管鳞癌细胞上不表达,其在癌细胞发生和增值过程中可能没有扮演着角色。
2、食管鳞癌内部淋巴管少见,这可能和肿瘤内部有较高的物理压力,过度增长的肿瘤细胞导致淋巴管塌陷,从而功能丧失有关,肿瘤内部淋巴管在癌细胞转移过程中可能不占主要地位。
3、在食管鳞癌周围组织有较高的LMVD,尤其在靠近粘膜下的组织中,提示淋巴管生成在食管鳞癌转移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低LMVD比高LMVD的病人倾向于有高的3年生存率,LMVD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
5、Podoplanin确实是淋巴管的特异性标记物,用Podoplanin免疫组化法评估淋巴管生成来预测食管鳞癌病人淋巴结转移及病人预后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