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不但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力量,而且是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十分迅速,在国际上比较优势显著,总规模位居全球前位。现阶段,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基础;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是国际竞争力和城镇就业渠道的集中体现。此外,制造业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研究如何实现其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对于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如何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环境技术效率,实现制造业企业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对提高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及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便对开展研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的相关定义、内涵进行界定,并对制造业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其次,基于我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以中国制造业2003-2010年间30个行业为样本,本文构建方向性距离函数对各行业环境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包括环境技术效率的测度理论、指标体系选择及测度模型构建,然后对制造业各行业、各区域环境技术效率(ETE)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水平总体上普遍较低,但是大部分制造业行业的ETE均呈上升趋势;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东部沿海城市的ETE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接着,根据测度结果,构建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2003-2010年间我国制造业30个样本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包括指标体系的设计、计量模型的选择及实证测算分析。研究发现:FDI、环境管制、规模效应以及R&D等因素对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提高我国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