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合肥周边地区哮喘患儿吸入治疗后临床控制现状,并探讨儿童哮喘吸入治疗临床未控制的影响因素。2.探讨针对哮喘患儿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干预治疗后,观察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及肺功能变化,为今后提高哮喘控水平提供依据。方法1.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安徽XX医院儿科哮喘专科门诊的230例哮喘患儿选为调查对象。将符合入组标准和同意参加此次研究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由哮喘门诊专科医师根据哮喘控制程度标准将患儿分为完全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含有23项可能相关因素的儿童哮喘控制情况调查表。统计三组患儿各种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探究影响儿童哮喘临床未控制的影响因素。2.将上述研究中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单独具有一种影响因素的患儿为干预对象。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观察干预4周、8周、12周后患儿c-ACT评分、日间症状、夜间症状评分和肺功能变化。所有收集的数据均在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共收集240例病例,有效病例为230例。对230例哮喘患儿进行研究,哮喘完全控制率为64.8%,部分控制率27.8%,未控制率为7.4%。2.完全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比较,年龄、鼻炎、ICS依从性、ICS操作规范、新近装修和肥胖等方面在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吸入治疗临床未控制的影响因素有年龄(OR=4.574,P=0.01,95%CI:1.818-11.508)、鼻炎(OR=4.319,P=0.01,95%CI:1.832-10.182)、ICS依从性(OR=0.133,P=0.00,95%CI:0.056-0.317)、ICS操作规范(OR=0.321,P=0.008,95%CI:0.139-0.741)。3.根据影响儿童哮喘吸入治疗临床未控制的因素:鼻炎、ICS依从性、ICS操作规范,筛选出三组。其中鼻炎组、ICS依从性差组和ICS操作不规范组患儿在干预4周、8周、12周后c-ACT评分、日间症状、夜间症状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CT评分和日间症状在12周、8周与4周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夜间症状在12周、8周与4周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12周与8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儿干预12周后肺功能较干预前明显改善。结论1.年龄、鼻炎、ICS依从性、ICS操作规范是儿童哮喘吸入治疗临床未控制的影响因素。2.针对性的干预治疗可以提高哮喘控制水平,改善日、夜间症状及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