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爆炸冲击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土壤、岩石、钢板等)向周围传播。根据传播介质的不同,冲击伤可分为空气冲击伤、水下冲击伤和固体冲击伤。因传播介质的密度不同,可对冲击波的传播速度和冲击伤的伤情产生明显的影响。通常传播介质的密度愈高,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愈快,传播的距离愈远,冲击伤程度也愈重。特殊环境冲击伤主要是指高原冲击伤、水下冲击伤和坦克、装甲、舱室等有限空间内的冲击伤。高原冲击伤是指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上地区的冲击伤。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海拔4000m的大气密度约为海平面的65%,大气压和氧分压约相当于海平面的61%,这种高原环境特点对冲击伤伤情有何影响,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水的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几乎不可被压缩,水下冲击波的传播速度远较空气冲击波快得多,衰减更慢,传播的距离也更远,传播速度约为空气中的3~4倍,炸药水下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强度是其在空气中爆炸强度的3倍。同质量的TNT地面爆炸与水下爆炸相比,同距离的压力值可相差200倍左右。这种水下冲击波的物理特性对水下冲击伤伤情特点有何影响和如何进行针对性治疗也缺乏详细的研究。为此,针对未来局部冲突的热点地区,本研究重点探讨特殊环境冲击伤中的高原和水下冲击伤的伤情特点和治疗研究。本研究在复制不同海拔高度大鼠高原冲击伤和犬、兔水下冲击伤模型的基础上,从大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不同层次上较系统地探讨了高原和水下冲击伤的伤情特点和治疗效果。得到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高原冲击伤的靶器官仍为肺,具有伤情重、发展快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伤情更为严重。肺损伤主要表现为出血和水肿,其程度较平原冲击伤加重1~3级。海拔390m、3500m、4000m和5000m冲击波暴露的动物,重度和极重度肺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6.7%、43.3%、60.0%和73.3%,重度和极重度肺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6.6%、13.3%、33.3%和40.0%,死亡率分别为0%、0%、20%和40%,且死亡均发生在冲击波暴露后3h内。2.高原(海拔4000m)冲击伤后,肺组织中IL-6、IL-10、TNF-a含量明显升高,HO-1mRNA表达明显增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aO2明显下降,提示上述细胞因子和HO-1在高原冲击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3.高原(海拔4000m)冲击伤后给予HO-1诱导剂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和地塞米松治疗可提高肺组织中IL-10含量,降低IL-6、TNF-a含量,HO-1mRNA表达增加,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降低,PaO2升高。提示上述治疗措施可减轻肺部炎性反应,对机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极重度肺冲击伤的治疗作用有限。4.阐明了水下冲击伤的伤情特点。水下冲击伤的靶器官仍为肺,具有肺和肠道损伤发生率高、含液脏器(膀胱、胆囊等)损伤发生率低,肝脾等实质脏器损伤轻微,外轻内重表现更为典型和伤情重,死亡率高(31.58%)等特点。5.提出了水下冲击伤的预警指标,凡水下冲击伤后出现呼吸窘迫、心动过缓、体温下降后不回升或无明显回升,提示伤情严重,这对群体水下冲击伤伤员的分类和救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6.水下冲击伤后给予复温、地塞米松、山莨菪碱及复温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治疗,可改善通气功能、生命体征和预后,其中以复温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治疗效果更好。